在长约52公里的海岸线上,锚定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这一着力点,环翠区全力推进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突破崛起,狠抓海洋核心区提升,海洋向“新”力持续释放,“蓝色新动能”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
优势产业亮出“新名片”
近日,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试验码头,技术人员正将一个黄色“大块头”沉入海底,开始进行性能测试。这就是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最新升级的第4代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它的主要任务是给各种大中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等进行船底海洋生物清洗。
经过迭代升级,智真科技的水下清洗机器人更加智能,具备水下自主定位、一键定深、自适应贴壁功能,还可智能规划清洗路线,即使曲面也能完美贴合吸附,在复杂水域实现船舶的高效清洗。
“第一代机器人的清洗效率是每小时700平方米,现在最高达到每小时2000平方米,大大缩减了作业时间。”智真科技技术副总经理刘汉强介绍,“一般一艘100米的船,水下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而它停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促使我们努力提高清洗效率。”
随着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性能的不断提升,智真科技订单量逐年增长,仅靠这一拳头产品,去年就完成订单3800余万元。
依托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优越的海试条件,智真科技加速发展。落地湾区第三年,该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产品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已经研发到第四代,速度超出预期。“以前只能在水池里做试验,现在只要有需要,可随时进行海试,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刘汉强说。
目前,像智真科技这样的科研型企业,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已经引进落地40多家。
不仅如此,湾区内的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也正在不断突破,研制了高效、节能、稳定的船用海水淡化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渔船海水淡化成本降低20%左右。
据介绍,该中心致力于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核心装备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承担了山东省“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最近,其特种反渗透膜元件制备、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已完成生产线选址,产业化道路将更加通畅。
企业的扬帆远行,离不开湾区的贴心护航。除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湾区还在原有的渔港码头上,建起了一座36米的浮动码头,专用于科研,可满足8艘科研试验保障船停靠,为试验场运行和试验测试提供支撑保障。
“我们成立了筹委会,作为管理主体牵头协调发改、工信、科技、海洋等部门;还成立了区属国企,负责湾区的融资、建设,双轮驱动,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筹委会副主任于玲玲介绍。
浅海试验场崛起“新硅谷”
发展新型海上科技和装备,海上试验必不可少。
遥感影像显示,褚岛北部海域有一条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海洋技术装备试验要求的天然海沟,从岸边乘船20分钟即可到达,非常适合开展海上试验。因此,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成为国内首个正式获批的面向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传感器等综合性能测试的试验场。
在试验场的强力吸引下,湾区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等60家机构,成立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航天科工集团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等6个高能级平台,打开海洋经济发展“新天地”。
据了解,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规划构建“一场、一岛、一港、一中心、一区、一园”(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褚岛科技岛、远遥科技港、海洋科创中心、靖子头特种装备服务保障区、羊亭产业园)“六个一”空间布局。在功能方面,加快布局“一场六基地”,即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和检验检测基地、科技研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保障基地,打造服务链条完善、功能耦合联动的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今年,环翠区将持续放大试验场资源优势,推进海上、岸上、岛上一体建设,着力打造蓝色海洋科创硅谷。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智能装备两大主攻产业为引领,协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16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智能化网箱等新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湾区将加强海上试验区、岛基试验区、陆基保障区的设施配套。”于玲玲表示,湾区还将启动蓝贝商业地块、大草坪地块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褚岛项目用岛确权,引进落地高端涉海项目5个以上,新进驻科研团队5个以上,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锻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资料片)
优势产业亮出“新名片”
近日,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试验码头,技术人员正将一个黄色“大块头”沉入海底,开始进行性能测试。这就是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最新升级的第4代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它的主要任务是给各种大中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等进行船底海洋生物清洗。

经过迭代升级,智真科技的水下清洗机器人更加智能,具备水下自主定位、一键定深、自适应贴壁功能,还可智能规划清洗路线,即使曲面也能完美贴合吸附,在复杂水域实现船舶的高效清洗。
“第一代机器人的清洗效率是每小时700平方米,现在最高达到每小时2000平方米,大大缩减了作业时间。”智真科技技术副总经理刘汉强介绍,“一般一艘100米的船,水下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而它停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促使我们努力提高清洗效率。”
随着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性能的不断提升,智真科技订单量逐年增长,仅靠这一拳头产品,去年就完成订单3800余万元。
依托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优越的海试条件,智真科技加速发展。落地湾区第三年,该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产品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已经研发到第四代,速度超出预期。“以前只能在水池里做试验,现在只要有需要,可随时进行海试,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刘汉强说。
目前,像智真科技这样的科研型企业,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已经引进落地40多家。
不仅如此,湾区内的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也正在不断突破,研制了高效、节能、稳定的船用海水淡化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渔船海水淡化成本降低20%左右。
据介绍,该中心致力于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核心装备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承担了山东省“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最近,其特种反渗透膜元件制备、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已完成生产线选址,产业化道路将更加通畅。
企业的扬帆远行,离不开湾区的贴心护航。除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湾区还在原有的渔港码头上,建起了一座36米的浮动码头,专用于科研,可满足8艘科研试验保障船停靠,为试验场运行和试验测试提供支撑保障。
“我们成立了筹委会,作为管理主体牵头协调发改、工信、科技、海洋等部门;还成立了区属国企,负责湾区的融资、建设,双轮驱动,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筹委会副主任于玲玲介绍。
浅海试验场崛起“新硅谷”
发展新型海上科技和装备,海上试验必不可少。
遥感影像显示,褚岛北部海域有一条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海洋技术装备试验要求的天然海沟,从岸边乘船20分钟即可到达,非常适合开展海上试验。因此,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成为国内首个正式获批的面向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传感器等综合性能测试的试验场。
在试验场的强力吸引下,湾区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等60家机构,成立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航天科工集团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等6个高能级平台,打开海洋经济发展“新天地”。
据了解,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规划构建“一场、一岛、一港、一中心、一区、一园”(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褚岛科技岛、远遥科技港、海洋科创中心、靖子头特种装备服务保障区、羊亭产业园)“六个一”空间布局。在功能方面,加快布局“一场六基地”,即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和检验检测基地、科技研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保障基地,打造服务链条完善、功能耦合联动的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今年,环翠区将持续放大试验场资源优势,推进海上、岸上、岛上一体建设,着力打造蓝色海洋科创硅谷。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智能装备两大主攻产业为引领,协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16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智能化网箱等新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湾区将加强海上试验区、岛基试验区、陆基保障区的设施配套。”于玲玲表示,湾区还将启动蓝贝商业地块、大草坪地块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褚岛项目用岛确权,引进落地高端涉海项目5个以上,新进驻科研团队5个以上,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锻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资料片)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刘思冰
编辑:刘 悦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刘思冰
编辑:刘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