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一项关系亿万农民福祉的大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实质性成效。
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乡村产业,要立足于土地之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建设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短板弱项加快补齐。硬化路、动力电、4G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更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等问题。打造美丽乡村、旅游乡村、幸福乡村、共富乡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梯次实现全域整治、全域美丽、全域共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攻坚工程,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民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以城乡之美催生发展之变。
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加快延链强链补链。促进全链条拓展升级,坚持品牌引领,打造高端化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领跑人”,着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生态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强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引导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国家和社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农把式”等技能人才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通就业链路,为学生提供更对口的职业、更明晰的发展道路,才能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乡村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企业及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专业技能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乡村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保护和维系农村生态环境将为我国绿色发展策略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复杂挑战,民众必须加强对潜在风险的认识,树立底线思维,并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从而构建一个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体系。必须坚定地建立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并积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以促进乡村生态系统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大规模推动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壮大,构建一个“生态+”的复合型经济增长模式。培养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动力,并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生态经济的“蛋糕”规模,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更多务实的举措和实际行动。在政策引领和政府扶持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战场,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者:威海市新闻传媒中心 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