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东法制报》以《威海市环翠区法院13天、零费用化解百万元标的额纠纷》为题,聚焦环翠区法院积极运用涉企纠纷预警、诉前调解等化解企业间纠纷的先进经验,以下为报道全文:

一份数年未能完全履行的合同、两家曾合作愉快的公司、被拖欠的百万元工程款。这是一张出自两家企业的试卷:这场官司需要打多久?要花多少钱?怎样快速低成本要回拖欠的款项?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涉企纠纷预警+诉前调解+强制执行背书,13天、零费用。
涉企案件快速预警
让解纷之路快起来
涉案两家公司曾签订施工合同,由甲公司将某建设项目转包给乙公司,项目总价款共计700余万元。乙公司如约完成了项目,但甲公司仅支付部分款项,剩余110余万元合同款迟迟未付。两公司协商不成,乙公司只好起诉到环翠区法院。
接收乙公司的案件材料后,立案庭便按照涉企案件标识要求,对案件进行了标注提醒。在诉前调解阶段,经过案件筛检,调解员发现本案涉双方企业,且案件标的额超过百万元,便迅速启动了涉企纠纷预警机制——当天,调解员便拨通了双方企业的电话,从维护生产经营、实现发展共赢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双方进行了释法说理。几轮沟通后,双方企业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调解员发现,乙公司虽对拖欠款项行为不满,但仍愿意协商;甲公司对大部分事实均认可,只是在应给付款项数额上持有争议。
法官指导诉前调解
让解纷之路顺起来
初步沟通的成功为双方和解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诉前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规定,诉前调解案件会指定一名指导法官,随时对调解过程中的疑难法律问题进行指导。因本案涉案标的额较大,调解员及时向指导法官说明了相关情况,指导法官了解案情后,指导调解员厘清案件事实,最终确定了调解方案——固定双方证据,明确争议焦点,逐一做调解工作,在兼顾双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尽力保留双方的合作基础。
在调解室内,双方终于坐下来开始了面对面的协商。在核验了乙公司提交的合同、验收报告等关键证据后,甲公司称后期曾对价格进行过调整,双方在总价款上发生争议。最终,经认真核对所有证据材料,双方在指导法官和调解员的主持下,就合同总价款达成了一致意见,甲公司对目前仍欠付的款项数额再无异议,唇枪舌剑的紧张氛围终于消弭于无形。
然而,还没等大家松一口气,调解工作再一次被卡住了。乙公司坚持,这笔款项已经拖欠数年,对方应该立即全额支付;而甲公司表示,目前资金紧张,一次性支付确实有困难,只能分期支付。
双方各执一词,眼看前期争取到的和解基础面临着瓦解的危险,调解员马上对双方进行分别调解,以稳住局势,避免再起争执。“大家各自退让一步,毕竟还有合作基础,而且对方也没有抵赖,可以看出有良好的履行意愿……”“企业经营的困难需要相互理解,毕竟款项已经拖欠了这么久,争取和解对企业经营各方面都有好处,但是和解也要拿出诚意……”最终,经过多轮协商,双方达成了分期支付的调解意见,并在法官的指导下详细约定了违约条款,以确保调解协议最终得到履行。
法院强制执行背书
让解纷成本降下来
虽然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但乙公司仍对后续能否顺利履行心存顾虑。指导法官向双方释明,诉前达成的调解协议,还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赋予强制执行力,当给付义务方不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考虑到诉前调解不必经过立案、排期、开庭等程序,最重要的是无需交纳诉讼费,为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两家公司最终签署了调解协议。此时,距离乙公司向法院提交案件材料,仅仅过去了13天。根据调解协议,环翠区法院在双方约定的付款期限到来后,对该案进行了电话回访,乙公司表示对方已经付清了拖欠的合同价款。
涉企纠纷的化解不单难在一纸裁判,更难在真正解开症结,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让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和实现,以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来源:《山东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