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威海市出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4-08-09 编辑: 徐栋波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常会会 通讯员 曲小康)8月8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威海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行动计划》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三方面明确了我市近三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营业收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150家,首台套设备及首版次软件数量超过50个;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结合我市基础和实际,重点选取了九大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

  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重点推动骨干企业抢抓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期,积极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打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各环节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6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工程。重点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实施一批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发一批特色优质软件产品,提升企业关键软件供给能力,着力打造“名园、名企、名品”发展格局。到2026年,创建市级以上软件工程技术中心60家。

  实施先进计算“固链”工程。持续丰富打印机产品种类、型号,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加速产业规模膨胀,进一步提升品牌聚集度、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到2026年,打印机年产能达到3000万台。

  实施数字终端“扩量”工程。重点围绕应用牵引带动骨干企业升级打造一批高科技产品,争取列入省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推广目录,积极构建综合竞争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的智能终端生态体系。到2026年,智能终端产能达到1300万台。

  实施虚拟现实“提质”工程。重点支持相关院所和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工具+内容产品”全产业环节发力,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到2026年,建成省级虚拟现实公共体验中心3家,形成体验场景30个以上。

  实施空天信息“跃升”工程。立足碳纤维等新材料领域核心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舱体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航天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扩大北斗导航、高分遥感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争取落地一批项目,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实施大数据“融通”工程。重点引导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培育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到2026年,打造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30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

  实施能源电子“聚能”工程。重点依托下游场景精准培育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丰富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向新型电力系统、电动交通工具、充换电设施等重点应用领域布局。到2026年,能源电子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实施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加快打造集锂电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制造、电池系统等于一体的锂电产业链。支持相关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向高性能磁控溅射靶材、氮化硅陶瓷等领域拓展,提高新型电子材料产能比重。

  围绕九大工程,研究制定了5条路径共12项具体措施,确保目标实现。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方面,推动各区市科学布局一批优势产业,到2026年,建成20家左右省级重点数字产业园区;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方面,到2026年,争取培育推广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及首版次高端软件数量超过70个;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方面,每年着力推进6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数实融合质效方面,到2026年,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达到50个以上,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重点围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产业促进机构、加大人才引育力度3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