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次非遗盘扣的培训,现在又刚好有新订单,村里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做点手工,每月能多赚千八百元。”8月20日,在环翠区桥头镇福禄庄村,非遗工作室的老师孟晓芳说。
在桥头镇,像孟晓芳这样创办非遗工作室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依托非遗工作室、红色文化、传统村落体验、民宿经济等,桥头镇不少村庄变成了网红村,慕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抢抓发展旅游经济机遇,桥头镇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动,邀请“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进驻,专家团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长,为桥头镇精准制定服务方向和内容,将桥头镇的非遗文化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促进一方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专家服务团成员个个有真本事,他们当中有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高校专家,有锡镶文化传承人、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还有央视知名文化传承栏目发起人等,团长布乃鹏曾参与多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规划项目。在推进“红色东南乡”项目过程中,经专家“把脉”,桥头镇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出一系列红色主题项目和特色景观。同时,通过引入锡镶紫砂壶陈展园等非遗产业,盘活闲置资源,将农村“闲资源”变成“活资产”,用文化这条看不见的线,将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贯穿起来。
专家团还深挖非遗相关产业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把促进更多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动规模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培植非遗工坊、打造劳务品牌、设立激励基金、开展传统技艺与电商销售培训,将企业生产链延伸至村落,订单直接与农户对接。如今,在桥头镇,不少村民既能在家赡老看娃,还能赚钱养家。
为让“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更好服务乡村,我市不断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供需对接、双向选择、项目带动”为原则,印发《威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各区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组建18支96人的威海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伍,为乡村振兴一线输入“头部人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义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