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王海:空中拼刺刀 打出中国空军赫赫威名

2024-09-12 编辑: 宋倩

王海:空中拼刺刀 打出中国空军赫赫威名
梅世雄
 
  2020年8月2日,又一位将星陨落——这天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消息传出,人们表达深切惋惜之情,沉痛悼念这位在抗美援朝战场打出国威军威的空战英雄。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王海当年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机身上绘有9颗红星:5颗空心的星代表击伤敌机数量,4颗实心的星代表击落敌机数量。

  “王海大队”官兵代表送别王海将军
 
初试锋芒:带队击落敌机自己并不满意
 
  1950年6月,中国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这支部队集中了当时空军的所有战斗力,王海进入该旅。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年。经过5次战役,志愿军地面部队已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暂时稳定在这一地区。但并无诚意的对手一边开始停战谈判,一边发动新的攻势,企图凭借空中优势取得军事和谈的有利地位。

  王海当年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击落击伤9架敌机
 
  肩负着党和祖国人民的期望,1951年10月,25岁的飞行大队长王海率队飞抵安东(现辽宁丹东)浪头机场,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
  刚刚入朝,王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人民空军刚组建不久,飞行员平均年龄仅20多岁。王海和他的战友们的飞行时间平均只有200多小时,驾驶喷气式战机飞行还不到20小时,甚至有相当数量的飞行员在上战场前,还没用实弹开过炮。
  此时,在朝鲜天空上横行的美国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喝”过成千上万吨航油,是飞过上千小时的空中“老油条”。
  王海生前曾回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连几次空中战斗都是乘兴而去,空手而归,不但没打上仗,连敌机的影子也没发现。
  那段时间,王海心急如焚,夜夜睡不好觉,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敌机、空战、攻击。为了找出原因,一有时间,他就组织大家研究分析。通过精心的研究摸索,症结终于找到了,大家期盼着新的战斗到来。
  1951年11月9日,王海率队再一次升空作战。上午9时44分,地面指挥所通报:发现平壤以南有8架美空军F-84战斗轰炸机在盘旋活动,然而当我机群飞至战区后,发现美机已经返航,失去了交战的机会。
  “正当我们调转机头返航时,又接到地面指挥所通报,前方40公里处敌一架FMK-8型飞机在活动。”王海在回忆录中写道,“经请示带队长机允许,我率本大队焦景文、周凤性、刘德林等人驾机向前方飞去。眨眼之间就飞到了敌机活动的空域,一眼就看到了那架敌机。”
  这是一架敌空中侦察机,正在进行战斗巡逻飞行。
  王海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速度勇猛追击,一下子追出100多公里,终于在镇南浦上空追上了敌机。我随即对准敌机尾部按动炮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向敌机开炮,把满腔怒火和着炮弹一起向敌机射去。咚!咚!咚!……一串串炮弹拉出一条条光线直扑敌机,眼看着敌机中弹负伤晃来晃去,就是不往下掉。我又急忙按动炮钮,却听不到炮弹出膛的声音,原来是炮弹打光了。”
  “你们攻击!”王海一面退出攻击,一面指挥后面3架飞机开炮射击。
  跟在王海后面的焦景文和周凤性听到命令急按炮钮,不一会儿,炮弹一泻而光,但这架伤痕累累的飞机仍摇摇晃晃拼命向其老巢飞着。就在这时,刘德林急忙跟上来,对准敌机接连开炮。他一会儿绕到敌机左边开炮,一会儿绕到敌机右边开炮,一会儿又绕到敌机尾部开炮,把敌机当作活靶子打。
  刘德林返航着陆后,王海和战友们过去异口同声地问:“打掉了没有?”他拳头一挥说:“嘿,真过瘾!我眼瞅着它拖着火焰掉了下去。”
  王海并没有因初次取胜陶醉,相反,他对这次空战并不满意。回到飞行员休息室,他在飞行记录本上写道:“这次空战的教训,首先是攻击时不是有掩护、有攻击地进行射击,而是轮流射击,形成了‘车轮战’的攻击方法。其次是不注意节约弹药,在攻击的4人中,3人都把炮弹打光了。第三是谁攻击完谁走,本来是可以继续佯攻相互掩护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

  “王海大队”全体空勤成员:前排左起马保堂、王海、刘德林、孙生禄,后排左起张滋、焦景文。
 
  王海意识到,空中格斗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空中战士仅有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熟练掌握技术和战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
 
边学边打:迎战美国空军王牌飞行队
 
  在赢得“开门红”战斗9天后,王海和他的战友们又取得辉煌战果,打出中国空军的赫赫威名。
  那年11月18日,美空军184架飞机在朝鲜北部永柔地区上空活动,其中数批窜入安州、清川江一带轰炸扫射。志愿军大机群奉命飞往战区截击敌机。
  王海带领6架战鹰腾空而起。当飞机接近清川江大桥时,王海清楚地看到左前方低空有五六十架F-84美机,正在轮番轰炸大桥,江面上升腾起一股股浓烟。
  “跟我攻击!”王海一声令下,6架米格-15战机对着敌机群猛冲下去,从6000米高空一直俯冲到1500米低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飞蝗般的美机群展开攻击。
  经过一番缠斗,被冲散的敌机重新集结,8架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大圆圈。这种“罗圈战术”,既能相互掩护,又能在一圈套一圈飞行中逐步摆脱困境。王海看这阵势,灵机一动,不能跟着敌机转圈,必须发挥我机优于敌机的垂直机动性能,打破他们的“罗圈阵”。
  美机的水平机动性能优于米格-15,然而垂直机动性却要逊色不少。王海大喝一声:“爬高占位!”6架战鹰“唰”地拉上了高空,接着又猛冲下来。再拉上去,再冲下来……
  “罗圈阵”被砸开了、冲散了。王海抓住有利时机,在500米距离上瞄准敌机,首先开炮,敌机翻滚着跌落下去。僚机焦景文及孙生禄分别在600米和300米的距离上又把敌机打得凌空开花。接着王海、焦景文双机乘胜追击,又各击落1架敌机。敌机四下逃散,王海没有恋战,他果断地下达命令:“集合返航!”
  这一仗,敌我兵力10:1,战果却是在我军零伤亡情况下让敌军损失好几架飞机。王海指挥果断、战术灵活、动作勇猛,打得干脆利落。
  在战斗间隙,王海撰写了《对空作战几个问题的体会》,在志愿军空军中第一次从军事学术研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驾驶喷气式战斗机作战的经验。这篇文章被时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转发全部队,在部队掀起了一股钻研战术的热潮。
  学术研究很快见效于空战。12月3日,王海率队在15分钟内击落击伤敌机6架;15日,为掩护兄弟部队,王海率4机与美空军12机空战,不但完成了掩护任务,而且取得了击落敌机5架、击伤1架的骄人战绩。
  1952年初,王海所在部队回国进行休整、训练。5月1日,王海大队重返朝鲜前线,并进行飞机的改装。
  1952年12月3日下午,正在进餐的王海大队飞行员突然接到总部下达的战斗命令:敌人72架F-86掩护56架F-80战斗轰炸机在平壤等地区进行扫射轰炸。
  王海奉命率一大队12架战鹰赴2号战区迎敌。到达清川江上空时,接到地面指挥员“左前方距离20公里处有敌机”的指示。王海发令,12架战鹰向4架敌机围了上去。敌机遭到突然袭击,慌慌张张投掉副油箱,加速逃窜。王海没有贸然下令追击,而是命令大家整理好队形,等待敌主力机群过来再打。果不其然,这4架敌机刚刚逃走,一大群敌机排成“品”字队形,多层多域,黑压压地飞了过来。

  取得15:0的战绩后,大队长王海(右一)经常带领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新战术。
 
  见敌机已完全暴露在面前,王海下令攻击。顷刻之间,12架战鹰猛扑下去,20架敌机一下子乱了阵脚,被冲得四处乱窜。
  见敌机群已被冲散,王海命令飞行员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向下层的敌机展开攻击。就这样,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一大队全体队员与敌机展开激烈的较量,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战后,王海才得知,与他们交手的就是美空军王牌飞行队——二战中声名赫赫的五十一大队。
  就是在这场大空战中,王海失去了战友孙生禄。被两架敌机咬尾的孙生禄为了保护空中指挥员和机群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驾机向4架敌机冲去,却被后面的敌机击中。勇敢的孙生禄在弹雨中坚持与敌周旋,直至战机轰然起火……
  到抗美援朝结束,王海所在飞行大队共参加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面对王海和志愿军空军的英勇善战,美国远东空军不得不承认,“中国空军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占了几乎绝对优势”。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考察战场后也感叹说:“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如果你们再来进攻我们,我还要把你打下来!”
 
  1984年7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五角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当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介绍到王海的时候,在座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上将上前握住王海的手说:“你就是那个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就是被你打下来的。”
  诧异的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王海,他微笑着说:“如果你们再来进攻我们,我还要把你打下来!”关于这段往事,王海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当时可能是翻译有误,把加布里埃尔那句“被你们打下来的”翻译成“被你打下来的”。在朝鲜战场上,机群与机群作战,加布里埃尔不可能确切地知道是王海把他击落的。

  王海与加布里埃尔
 
  第二年,加布里埃尔到中国访问。他提出一个要求,要亲眼看看王海当年驾驶过的那架米格战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位王海昔日朝鲜上空的对手、曾被王海大队击落逃生的老飞行员久久徘徊在那架已显陈旧的米格-15前,凝视着机身上那永不褪色的9颗红星……
  加布里埃尔在这架英雄战机前留影后,说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还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不打不成交。
  从大队长、团长、师长、副军长一直到空军司令员,王海这位战斗英雄始终保持着自己在朝鲜空战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探索精神。1985年至1993年,在他担任空军司令员期间,空军的飞行训练、飞行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能飞4种气象的飞行员成为我国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主体,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和反应速度显著提高。
  在1988年的全军授衔中,空军被授予中将以上军衔者32人——他们中有16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14名飞行员中有13人共击落击伤敌机53架。他们击落敌机的总数,大大超过他们肩上的将星数量。这批将军中,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是唯一的上将。
 
  王海(1926—2020),原名王永昌,山东省平度县(现平度市)人,出生在烟台市,成长在威海市。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山东革命大学学习,为山东威海青年中队队员。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1946年3月成立,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9年5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械队学员、机械员、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四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四混成旅驱逐十团二十九大队中队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年轻的空军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他本人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先后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所在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1954年至1955年,王海任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所在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先后担任过飞行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75年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82年1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85年7月任空军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