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其中“婚丧嫁娶”中的传统仪式就是典型代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这就需要移风易俗。但是,特定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移”和“易”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有必要多措并举,更好地让新风正气充盈乡村。
加强政策引导,“吹”响移风易俗“集结号”。201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等,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需有识之士担当移风易俗的政策“解读员”,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有什么用,知道要“移”什么风、“易”什么俗。对政策“不知晓、看不懂、不会用”的问题消解了,那么移风易俗就能进一步凝聚起共识与合力。
发挥榜样作用,“拉”紧移风易俗“责任弦”。“风俗,天下之大事也”。但是一些地方存在的陈规陋习,比如高额彩礼、奢侈浪费、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让人苦不堪言。党员干部、乡村新乡贤等“关键少数”需要肩负起“领头员”作用,带头不攀“彩礼”攀“感情”、不讲“排场”讲“文明”,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严格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通过发挥先锋模范的率先垂范作用,让村民、群众受到触动,共同营造好乡风、好民风、好家风。
坚持常抓不懈,“弹”奏移风易俗“劝导曲”。移风易俗想要“一铲了之”“一禁了之”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因为即使是旧风陋俗,也会关系到人们的“直接利益”,且群众的思想认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明确“久久为功”的治理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要建立健全好市主体、镇主推、村主责的移风易俗工作机制,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工作稳扎稳打、走深走实。比如推进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督导模式,建立红白事操办台账,及时提醒操办人按照要求进行报告备案,对操办相关事宜进行现场监督等。
创新方式方法,“唱”好移风易俗“最美音”。移风易俗重在“移”和“易”,不仅要移除陈规陋习,还要易之以文明习俗。因此,要不断探索创新,寻好有温度的治理路子、开好显真情的工作方子。比如,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积分超市等平台作用,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比如,立足青年人对个性化民俗仪式的追求,推进集体婚礼、极简婚礼等“新风俗”,其中威海市文登区就曾精心打造以“海誓山盟 缘定文登”为主题的集体颁证活动,宣扬婚俗改革新要求,倡树文明婚俗新风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作者:文登区委宣传部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