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得意事有二,“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传统喜庆氛围不同,近年来,恶俗婚闹、天价彩礼、以升学宴为名大肆敛财等负面新闻频频冲上网络热搜。将新郎脱光绑在电线杆上、接亲当日新娘家人强抬礼金等闹剧在多地频繁上演。以上种种,犹如雾霾,困住了在幸福生活道路上前进的人们。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得意之事如今为何被笼罩糊化,看不清最初的样子?
一
泱泱华夏,万古山河。历经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等历史沉淀,民间传统习俗逐渐丰满。在时代迅猛发展的当下,部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陈风陋俗长久以来在地理、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固化,严重阻碍了文明进步。当旧俗不再适用,移风易俗则势在必行。
何为移风易俗?《荀子·乐论》中提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移的是旧风,易的是陋俗。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要振兴,移风易俗就要先行。
二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新风俗的倡导不是全盘否定搞一刀切,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探索乡村文明新路子。
注意量的把控。风起在于轻,量大冗而沉。要辩证看待旧俗与新风的关系,他们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不同。将旧俗做“减法”,卸掉包装还原后的部分习俗本质就是所倡导的新风。回顾开篇所提,所谓升学宴,初衷为邀请亲朋好友分享孩子金榜题名的喜悦,近年来,随着邀请人数的不断增加,宴请规模也逐渐扩大。升学宴变了味道,大操大办之风在宴请圈内盛行,原本温馨家宴摇身变为豪华酒席。当本意不在,豪华现场沦为个人表演浮夸脸面的舞台,纵然台下高朋满座,当中又有几分情真?我们要移风易俗,首先要注意量的把控,改变因规模庞大、数量繁多而带来生活压力的旧俗。
注意度的衡量。量变引发质变,数量的积攒会引发事件本质的彻底改变,要基于现实情况把握行为尺度。关于婚闹的习俗,古时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驱邪避灾,人们相信通过婚闹可以驱逐不祥之物,保护新娘免受邪恶力量侵害;二是与北方民族以狩猎游牧为生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认为新婚时忍受棒打才能成为合格的丈夫。随着时间推移,新婚闹房也衍生出很多新花样,其中不少行为逐渐背离初衷、尺度夸张,甚至因婚闹太过伤及性命,红事变丧事的惨痛案件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习俗的延续是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不应在翻新花样中被恶意丑化。婚闹的闹应是热闹的闹,而不是闹事的闹。我们要移风易俗,移的是低级趣味之风,易的是失去尺度之恶俗。
因地制宜防止南橘北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的产生和演化往往与各地域的人文地理密切相关,每个地区都独有一番风土人情,要想让移风易俗在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真正发挥作用,就需对症下药,将移风易俗工作与本土文化紧密融合,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内容中,细化标准、因地制宜革除陋习,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三
移风易俗,事关民生疾苦,亦是民心所向。所谓“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要想百姓拥有幸福生活,就要将移风易俗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更改,我们就要倡导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展的新眼光看待旧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在开展精神宣讲、举办引导活动等工作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效用,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群众直接利益需要维护,我们的工作要从群众需求出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归根结底,受益的是千家万户。决策讲科学,遇事不激进,移风易俗工作才能真正为百姓“减负”,吹走幸福道路上的“雾霾”。(作者:乳山市崖子镇政府 陈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