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传承非遗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2024-10-31 编辑: 宋倩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非遗,山东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数饱含齐鲁风土人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精巧绝伦的剪纸艺术,到雄浑大气的胶州秧歌;从韵味悠长的山东快书,到造型各异的淄博琉璃,每一项非遗都是齐鲁大地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聚焦非遗普及推广,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非遗不仅是能工巧匠技艺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山东省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举办非遗文化节、“山东手造”展览、非遗技艺讲座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家庭,促进非遗文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让传统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齐鲁文化的绵长文脉和深厚底蕴。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非遗人才队伍,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保障。通过设立培训班、举办技艺大赛等活动,选拔和培养一批具备较高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同时优化相关政策,为其提供创作空间和资金支持。积极探索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吸引和培养一批热爱非遗、致力于传承技艺的年轻人,让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文化繁荣的新生力量。
  加大弘扬非遗文化,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独特优势,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紧密结合,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山东积极推广的“山东手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已经成为各地非遗产品的“名片”,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聚焦非遗普及推广、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弘扬非遗文化力度,才能让非遗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文化之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者:文登区委宣传部 曲林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