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乳山大姜闯“姜”湖

2024-11-25 编辑: 徐栋波

  大姜,是家家户户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在威海,大姜特色种植产业主要集中在乳山市。乳山大姜,皮薄块大、色泽金黄,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品牌等荣誉,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品牌价值达14亿元。

  每年一到“霜降”节气,便迎来大姜收获期。今年,乳山大姜的收获期已于11月初结束。眼下,姜农、种植户们正忙着洗姜、存姜、卖姜,大姜深加工企业也在有序推进生产。
  近日,记者走进大姜交易市场、大姜深加工车间,听听今年丰收季“乳山大姜”的故事。
 
  交易市场:大姜清洗烘干存储一条龙服务


  11月22日,在乳山市大姜交易市场,从环翠区温泉镇赶来的大姜采购商丛龙科,正忙着把刚采购的泥姜送到车间“洗澡”。“这边有水洗机器和烘干库,等水洗、烘干后,就能把姜打包运回去卖了。”丛龙科说,每个月他都要来乳山四五趟,每次采购,少说也是一万斤起步。提起大姜质量,丛龙科拍着胸脯说:“咱这个姜无漂洗、无添加,纯天然,品质放心!”
  偌大的大姜交易市场里,加工车间、外销车间、冷风库、仓库一应俱全。市场运营负责人、乳山市百辣云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科介绍,这里共配套了18条洗姜生产线,一条水洗线一天能洗2万斤。每年大姜收获季,姜农可以来市场,对泥姜进行清洗、烘干、包装、分拣,储藏成品姜。

  在大姜交易市场里,姜农们正在清洗泥姜。
 
  走进大姜水洗生产线,五六位工人分工有序、密切配合,高压冲洗后的大姜,被摆放到烘干架上。“水洗后,大姜会被送进烘干库,经过5小时左右的烘干,再放置几小时,就可以打包装箱出货了。”杨科介绍。
  种植户孙伟超今年种了60亩大姜,大姜收获期以来,他在田间地头、交易市场两头跑,忙着收姜、加工成品姜、卖姜。“今年大姜整体价格比去年高一点,辛苦了一年,就指望着这些宝贝疙瘩赚点钱了!”孙伟超说,听说新品种“山农1号”具有耐储存的特点,他盘算着明年多种点。
 
  深加工:大姜“摇身一变”身价涨
 
  除了成品鲜姜,在乳山,还有不少企业专注做大姜深加工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威海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大姜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经过加工,大姜“摇身一变”,成为水晶蜜姜、寿司姜以及结晶姜方、姜圆、姜条等产品。
  11月22日,在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加紧赶制一批结晶姜圆。这批结晶姜圆共15吨,加工完后将远销至西班牙。
  “我们的出口产品全年订单不断,随着天气转冷,国内市场也到了销售旺季,我们正加班加点生产,确保按时给客户发货。”吉利食品销售经理郑波介绍,目前国内外大姜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稳定,订单充足,企业生产效益良好,今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余万元。
  乳山大姜口碑好、品质佳,但过去多以原料形式直接销售,附加值有限。如何让好姜卖出好价钱?成为了姜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2005年,吉利食品瞄准市场空白,选择进军大姜深加工领域。通过十多年摸索与实践,公司不断更新加工工艺,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并融合传统糖姜加工技艺与现代生物技术,让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成功打开大姜食品深加工市场。
  优质产品源于优质原料。为确保大姜产品品质,吉利食品从源头抓起。每到大姜收获季节,企业便优中选优,挑选色泽鲜亮、肉质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嫩姜作为生产原料,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高品质的乳山大姜、先进的生产工艺、独特的配方以及多元化的产品,共同构成了吉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大姜食品保健、食疗作用的日益认可,近年来,吉利食品也通过商超、团购以及直播带货等渠道,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
  经过十余年发展,以吉利食品为代表的大姜加工企业不仅改变了乳山大姜只能作为原料的历史,也让国内外消费者在吃姜上有了更多选择。姜片、姜圆等大姜食品以其独特的辛辣风味,逐渐走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
  乳山市将继续深度挖掘大姜特色产业生产加工价值,发展大姜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调味品、药品、姜酵素、姜黄素等产业链,推动大姜由卖“原材料”向卖“加工品”转变。(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文欣 殷玉鹏 文/图 通讯员 王琰 于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