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绣花功夫”干出精细活儿!环翠区持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2024-12-19 编辑: 宋倩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服务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在环翠区,社区治理不仅是群众幸福感获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最美一公里”。一直以来,环翠区以绣花功夫抓好社会治理,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让更多人在这里绽放幸福笑颜。

  背街小巷变“网红街道”

  背街小巷,是社区居民生活的“大舞台”。为让背街小巷“变身”,环翠区各个社区可费了不少功夫。
  紧邻着人民广场的老居民区里,有一条“深藏不露”的老街——北沟东街。蓝白相间的墙面上不时“跳”出可爱的鲸鱼,浪漫花卉在街角悄然绽放,五彩贝壳雕琢出斑斓画卷,还有“华丽变身”的轮胎花箱……改造升级后的北沟东街,处处弥漫着复古文艺和时尚青春的味道。


  今年4月初,鲸园街道党工委在保留老街原始样貌的同时深挖威海特色,结合北沟东街现状进行业态整合,提升街区品质。改造过程中,光明社区组织志愿者、共建单位等,对老旧墙面、电箱、商户折叠门等进行美化、装饰,结合街区整体风格,提取地域特色元素,打造出既简洁明快又彰显“海味儿”的网红打卡墙。
  在环翠区,像这样“华丽升级”的背街小巷还有不少。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将向阳街打造成“历史墙”“诚信超市”“文庙遗址”“骑手驿站”等主题单元汇聚的综合街区,让文化有迹可寻、居民有事可议、信用有处可用。
  再如古陌路,今年,鲸园街道古陌社区在此增设了旅途驿站、水果瀑布墙、水果祈愿牌,增添特色墙绘等“打卡点”,让这条背街小巷更有烟火气,还拓宽了民生服务渠道。

  生活社区变“万能小叮当”

  完善生活场所服务和配套设施提升市民幸福感,环翠区众多社区“摇身一变”成了“万能小叮当”,满足更多居民的多元需求。
  “儿女不在身边,我腿脚又不方便。前几天电饭锅坏了,我给社区打电话,志愿者马上过来帮忙送到生活驿馆,很快就修好送回来了。”家住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古山一巷的刘玉汉高兴地说。
  刘玉汉口中的“生活驿馆”是海城社区打造的“益邻·生活驿馆”。“‘益邻·生活驿馆’曾是小区的两处空房,面积不大,多年闲置。我们利用空间换资源,组织社区里的能工巧匠,成立了一支‘巷里巷亲服务队’,为居民提供维修、理发等‘公益+低偿’服务。”海城社区党委书记李丽芹说。
  海城社区还引入国企资源,成功盘活海城巷一处低效利用活动室,成立业主服务中心,创新推行“社企联办·红色物业”新模式,帮助居民解决“身边小事”170余件。
  环翠楼街道峰泉社区也有这样一处地方——“邻里共享家”。今年,峰泉社区在“邻里共享家”启动“泉泉家格子铺”项目,居民可以在这里交易家中闲置物品;社区还整合周边商户资源,借助“格子铺”发布便民信息、房屋出租信息等,为周边商家和居民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平台,深受居民好评。

  美好愿景变幸福实景

  最近,张村镇峰西社区世纪新城小区居民反映,希望小区东北门增设行人和电动自行车出入口。世纪新城小区党支部书记戚馨元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物业人员一起去现场查看,并召开小区党支部、物业、业主委员会联席会议。最后大家商讨决定,在停车杆西侧增设一处行人及电动自行车出入口。经过一个星期紧锣密鼓的施工,出入口建成,居民出行更方便。
  张村镇还积极推进社区党支部阵地前移,将支部建在小区,服务送到家门口,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将居民烦心事变为暖心事。
  羊亭镇则充分发挥党建“磁吸力”,围绕民生问题精准施策,逐步构建起广泛参与、到底到边、细致高效的基层治理格局。
  不久前,羊亭镇新阳社区银兴锦园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内花坛围墙破损,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并与社区敲定解决方案。仅两天时间,破损围墙便修葺一新。
  通过建立“四个一”常态化走访服务标准,羊亭镇以一名“固定联系人”辐射N户群众家庭。“固定联系人”结合自身能力主动对接群众、认领难题,群众有困难、有问题、有需求时,能够随时联系、随时反馈、随时解忧。
  环翠区的基层社区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浓社区幸福“底色”。(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 通讯员 林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