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存异、产业基础有别、发展条件不同,如何在奔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村村好”?这一问题在临港区草庙子镇不再难解,破题的关键在于“联”。
近年来,聚焦破解村庄小、散、弱,村级发展难等问题,草庙子镇积极探索开展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以村党组织联建共建,集聚整合村庄资源,推动融合发展。
从年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加11万元的金井黄山片区,到农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清泉康谷片区,再到清风棋山片区擘画推进的“共富愿景”……草庙子镇正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组织联建
从“几个村”到“咱们村”
“咱们片区准备明年继续推动特色种养、共富工坊等项目,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好想法都提出来,一起研究……”近日,在清风棋山片区联建党支部会议上,党总支通报了片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探讨新一年联建产业项目运营计划。
类似会议,在草庙子镇各跨村联建片区内属于常态。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联席会议,推动联建村共同坐下来谋事、静下来商事、动起来干事。如今,各联建村已形成共识:片区内大事小情,尽管提;有问题,全部放到桌面上商量处理。
跨村联建,不是简单地对着地图“画圈圈”。近年来,草庙子镇打破村与村之间的行政界限,结合全镇20个村庄的特色,按照地缘相近、乡俗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原则,推动大村强村与小村弱村、历史上有渊源或现实中有融合发展需要的村、产业相近或产业关联度高的村,优化组合形成金井黄山、清风棋山、清泉康谷三个片区,通过整合联建村的土地、闲置房屋和项目资金等资源,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有了联村党组织,还要择优培强“带头人”。草庙子镇从联建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包片干部中选拔合适人选任片区党组织书记。刘翊,就是“带头人”之一。上任后,刘翊将片区内4个村的综合优势进行有效融合、统一谋划,将“你们村”“我们村”变成“咱们村”,大家“攥成拳、抱成团”共同发展。联合党委制定了片区产业发展、精神文明等规划,通过推行“文明积分制”、共建文旅服务综合体、推动民生项目落地等一系列举措,走出一条跨村联建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草庙子镇还结合片区联建工作实际需要及党员自身能力特点,在各自片区跨村成立特色党小组,构建起“1+4+N”联建组织架构。为确保“跨村联建”联得了、联得紧、联得实,避免出现空架子、空运转等问题,建立“四定六议”工作机制,赋予联合党组织片区规划权、人事管理权、事务协调权、资源开发权四项重要职能,保障其真正发挥作用。
为让联村党委“跨”起来有奔头、“联”起来有劲头,草庙子镇发布硬举措提质增效。“我们制定了跨村联建考评细则,实行‘一季一评分、一年一总评’赛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竞赛氛围。”草庙子镇党委副书记周静说。
产业共兴
从“一村好”到“村村强”
一场大雪过后,西黄山村更显意境。一边是大田作物在冬藏蓄力,一边是温室大棚内草莓长势正旺,一静一动的场景交融在一起,分外和谐。
四面环山的西黄山村,两年前还是以苹果种植为主,销售方式传统。村“两委”曾尝试带领百姓种植黑小麦、贝贝南瓜等特色农作物,虽前景不错,但摆在眼前的问题却很现实:西黄山、北黄山、南黄山三个村,居住区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明确界限,村民的耕地互相交叉,“插花”地块多,利用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西黄山村草莓大棚成村民致富的好产业。

西黄山村草莓大棚成村民致富的好产业。
金井黄山片区成立以后,西黄山、北黄山、南黄山、小七夼四个联建村拧成一股绳,村与村之间不分你我、同向发力,闲散地块得以统一利用,30座大棚递次而起,用于种植草莓、网纹瓜、猕猴桃、樱桃、温室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亩均收益蹿升。
同一片土地,还“种”出了“暮野星河·金井”飞盘露营基地等5个联建产业项目。如今,联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11万元增至25万元,其中片区经营性收入突破74万元。
“跨村联建”后,抱团发展的精气神,在清风棋山片区也显而易见。片区内的东宋家村和周家庄村受土地面积、资源存量的影响,发展空间有限,后劲不足。清风棋山片区成立后,将联建村的200余万元各类帮扶资金“打包利用”,发展四清水库、巴马香猪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联建产业项目。

垛岭村的苹果干加工产业,让苹果身价倍增。

垛岭村的苹果干加工产业,让苹果身价倍增。
除了落地新项目,片区还牢牢把握苹果这个产业优势,不断延长“共富链条”。连日来,片区内的苹果干加工厂正在调试设备,预计年底可投产运行,通过“收购—加工—销售”这一经营体系,可实现每斤苹果销售价格提高200%,带动联建村集体及村民年增收50万元。此外,投资建设的地瓜粉条加工项目,年可收购片区地瓜5万斤,进一步拓宽村民销售渠道。
在清泉康谷片区,文旅产业也通过“抱团”破解了发展瓶颈。
清泉康谷片区涵盖大东疃村、兴山村、东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4个村,片区内资源丰富,有良品果蔬合作社、信蚨农养蜂园等一些农文旅项目,但受限于体量小、点位散,难以承接更多客流。通过联建村庄之间相互贯通的连村路,将青艺生态园休闲体验项目、良品合作社园区、信蚨农养蜂场研学科普项目整合到一起,串点成线,打破村域旅游边界,推出“研学旅游—果蔬采摘—休闲垂钓”为一体的旅游路线。

信蚨农养蜂园成亲子研学的打卡地。

信蚨农养蜂园成亲子研学的打卡地。
不变的是原生态的风景,变化的是线路互通、资源共享,还有草庙子文旅融合更高的知名度、更强的品牌力。如今,片区可同时接待近700名学生到片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形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治理协同
从“千条线”到“一张网”
临近年底,北黄山村的老戏台热闹起来,村民们每天铆着劲排练,只为在春节的演出中好好露个脸。
跨村联建,不仅要鼓起村集体的钱包,还要聚集更多人气。为此,金井黄山片区联合党委将北黄山村年久失修的老戏台原址复建。焕发新姿后,锣鼓队、秧歌队、戏曲队等5支文化娱乐队伍相继建立,“弘雷锋精神 唱大地欢歌”“相约美丽乡村 畅游金井黄山”等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在老戏台上轮番上演,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家门口的大戏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家门口的大戏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这场以“跨村联建”为主题的改革中,乡村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草庙子镇推行网格化管理,结合“支部扛旗、党员入网”工作开展,建立人居环境管护“三包三评”长效机制,组织村干部包网格、党员村民代表包户、村民包房前屋后,明确日常管护责任范围,每个月开展网格自评,每个季度开展支部互评,每半年开展党总支测评活动,将环境管护与干部考核、村民福利挂钩,不断提升片区环境管护成效。
西李家夼村几年前还是道路泥泞、环境杂乱的小山村,在片区党委支持下,通过信用管理、志愿服务、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成立党员流动哨、环境服务队、巾帼志愿队等,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发掘乡村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和内涵,提升村碑、古树等节点景观,打造精品民宿、红色印迹等旅游项目,使红色文旅品牌知名度日益响亮。如今这个小乡村,已有“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山乡的蝶变,在清风棋山片区也随处可见。沿着303省道,清风棋山片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清除了上庄、蒋家庄等村230处“脏乱差”,片区整体风貌得以全面提升。
在跨村联建工作中,草庙子镇夯实惠民工程,一体规划、一体推进联建村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开展道路硬化、街道整治、房屋修缮、墙体复原、污水改造、弱电下地等工程,增设停车棚、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开展片区“红旗大集”为民服务活动,集中开展爱心义诊、免费理发、技能培训等惠民项目,不断提升片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文 刘志鹏/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