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作为一座产业新城,2024年,临港区锚定“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接续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包括碳纤维等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在内的“3+2”特色产业,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作为一座产业新城,临港区加速布局未来产业。资料片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临港区以搭建先进算力中心为抓手,吸引相关产业不断聚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山东天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无人机系统生产制造企业,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电力巡检、桥梁巡检、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项目引进一年多来,天锟科技投入市场的无人机已达100多台套,自用开展飞行服务的有近20台。产品应用场景的增加,让企业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记者 王威晨 摄
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临港区对算力有需求的企业日益增多。为此,临港区携手中科信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为企业送上“家门口”的强大算力支持。
历经两轮精心提升扩容,目前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的算力规模已达500P,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金融、教育、海洋、电网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据悉,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总算力规模2000P,届时将有效打通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大力优化发展生态,形成极具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临港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崭新活力,增添强劲动能。
有了算力这个“城市大脑”,临港区全力建设数字新城,一边招引数字相关企业落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一边搭建空间信息新型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将各类卫星等遥感数据及通信、导航等天基数据,深度融入威海乃至山东各行各业。
今年,临港区召开了以“深化数字技术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数实融合全国行暨威海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数字友好城市标研基地、碳纤维集群产业大脑正式启动,16个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集中签约。同月,数字友好城市标研基地、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基地、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科学分中心)、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临港区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拓宽数字经济运用场景,临港区瞄准行业“蓝海”,引进了威海市有鲤有余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短剧拍摄项目、星火文化科技直播推广项目等,布局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将其作为全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数字经济行稳致远,临港区的新能源产业也正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临港区敏锐捕捉到行业风口,凭借多年产业积累,将新能源装备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稳步走好“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心部署”的发展之路。
今年,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场景布局,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
保持特色产业优势
做好补链强链大文章
“国家中小企业碳纤维特色产业集群”、首批全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的商标品牌指导站、山东省碳纤维产业大脑试点、山东省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山东省“金融管家”试点……2024年是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的又一“丰收年”,一项项荣誉进一步擦亮了碳纤维产业园的“金字招牌”,园区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吸引更有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项目落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临港区举行了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充分释放碳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吸引12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现场共对接、达成各类初步合作意向40多项。
新项目加快推进,已落地项目也呈现出火热建设图景。近日,在山东泰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数控纤维缠绕机已通过最终测试,准备发往内蒙古。
泰昱精工是一家专门做纤维缠绕、布带缠绕、大粘度胶膜机的厂家,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城市。在碳纤维产业园里,泰昱精工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国家级的检验检测设备,产业协同更加紧密。
光轩新材在泰昱精工定制的设备已投入生产。记者 刘鹏雪 摄
作为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泰昱精工在园区里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走进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结构胶膜机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这台机器就来自泰昱精工。“我们为光轩新材提供生产机器,同时需要对方的缠绕树脂开展实验,实现互帮互助。”泰昱精工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全年共引进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威海研发中心、轨道交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中心2个高端科研平台,还引进世博复材、迪铭达碳布、鑫达复材等17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产业园落地企业达40多家,进驻科研平台24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看中了临港区这条“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实现“卡位入链”。
同样属于临港区优势产业的还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多年来,临港区始终坚守“工业立区”初心,保持高强度制造业项目招引和涉企服务,不断开拓制造业蓝海。
今年,临港区完善“专业招商队伍+骨干企业招商顾问团+第三方专业机构”三方联动、市驻外机构常态联络的招商措施,打出招商“组合拳”,以招引高质量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银菲特高端精密机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主要从事各类高端行星减速机、车桥及高端精密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加快项目落地,临港区整合资源,为项目建设全程“开绿灯”,该项目也成为全市第一个“带方案出让”的土地项目。
伴随威海蔚臻生物科技超敏数字化荧光单分子免疫检测项目等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以及佰世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项目、威海千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保健品生产项目的顺利签约,临港区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临港区招引的首家医药外资项目——华钟制药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本土行业“黑马”——赛威医疗也经历了多次扩产。
如今的临港区,一幅“产业兴、企业强、活力盛”的奋进图景正在徐徐展开,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省、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贡献力量。
■一线故事
一张录取通知书的“黑科技”
切西瓜、切肉、拍蒜……今年夏天,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凭借花样测评成功“出圈”,这份录取通知书采用“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如钢铁、贵如黄金”的碳纤维制成,厚度仅有0.2毫米。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关键材料——“手机折叠屏专用树脂”就出自临港区的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主材碳纤维复合材料选用光轩新材研发的手机折叠屏专用树脂。资料片
“手机折叠屏专用树脂”是光轩新材今年最新研发成果,具有极高的韧性,可以耐20万次弯折。这款树脂还能实现快速固化,大幅度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
该产品于前年开始立项,经过一年半的研发和试验,顺利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5分钟成型”和“双85”苛刻测试的挑战,实现批量生产。这款录取通知书的实践,也代表了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从“高端化”向“百姓化”产品成功转型。
今年,光轩新材共生产各类高性能纤维专用树脂300吨,结构粘结/发泡胶膜8万平方米,总产值2500万元,相比去年增加了10%。
自2022年入驻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以来,光轩新材专注于碳纤维专用树脂的技术服务和制造,开发的高性能树脂及结构粘结/发泡胶膜等产品得到了行业认可,迅速成长为园区内的佼佼者。
“我们将继续针对高强高模碳纤维,研究开发配套的高强高模高韧树脂产品,推动国产高端碳纤维实现‘能用’向‘好用’的飞跃。”光轩新材常务副总经理韦振海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