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为亿万农民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为乡村经济勾勒出新时代特色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坚持人文之美的深厚内涵,让人文之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人文之笔,绘就聚人心、谋发展、共奋斗的乡村新画卷,共建美丽和谐新农村,不断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乡村祠堂、演出戏台、手工作坊……在各地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它们是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见证者,是乡村文化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保护和发掘乡村的人文资源,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南方村落的淡雅细腻到北方村落的错落有致,全国各地的每一个乡村都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些宝贵的文化根脉是乡村发展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乡村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乡村振兴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正如浙江省通过“千万工程”,不仅让许多乡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也让村民们开始重视并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古老的戏台、庙会、手工艺等得以重生,成为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乡村人文之美的深度挖掘与展示,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其根,不失其魂,乡村的文化之火便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探索人文融合创新新路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乡村产业要创新发展,需要人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谋划新思路、找寻创新点,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国各地乡村可以依托人文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内在潜力,既倡导了生态文明理念,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如云南的丽江古城,拥有着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胜地。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村民积极参与文旅服务、特色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之中,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乡村特色的景观和人文之美,这种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不仅保留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而且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人文+产业”的发展模式,既让美丽乡村建设拥有情感内核,又能够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这种“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展现乡村发展的人文关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想让人才回流、扎根,需要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青年返乡创业,当地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并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让人才扎根在乡村的沃土之中,长出蓬勃向上的“振兴之花”;要改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让他们真正以乡村为家,为乡村培育希望、守护健康;要尊重农民和“新农人”的辛苦付出,共建共享乡村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要重视游客的旅游服务体验,让他们感受乡村的文化美和景色美,留住最美好的乡村记忆。正如浙江安吉,以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的理念,建立了多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提升等,这些举措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人文之美不仅让乡村发展焕发新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人文之美是点睛之笔,贯穿始终。它让乡村有了生态的颜值、文化的气质、精神的内核、产业的筋骨。唯有深耕乡村人文沃土,方能让乡村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让这首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唱得嘹亮,传得久远,成为祖国大地上永不落幕的动人旋律。(作者:环翠区竹岛街道办事处 刘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