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新春走基层丨年节里的匠心传承

2025-01-29 编辑: 郝暖
  1月28日(除夕)下午,将最后一份市内订单交给前来自取的老顾客,胶东沿海蒿酵花饽饽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军好和丈夫为一年的辛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今年也是个忙年,10月份我们就截止了订单,一直忙到现在,这会儿要收拾回家过年了,等正月初九再回来蒸属相。”在后厨忙得一脸汗的王军好笑着说。
  花饽饽对王军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从前围着灶台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凭着制作花饽饽的手艺收获这么多人的喜爱,还开了自己的店。”
  2018年,王军好和丈夫隋守波在环翠区开了一家花饽饽制造销售店——庆喜楼。走进店里,“传承”的味道扑面而来。红木雕花的老式柜台,绿植掩映下的老磨盘,还有墙上嘀嗒作响的旧式钟表……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玻璃箱里陈列展示的花饽饽作品。
  这些“作品”无一不精。“我不想做流水线式的花饽饽,我希望顾客拿到手的花饽饽是能够真正满足他们年味儿期待的。”王军好将她对美的追求全部融入到花饽饽的制作上。
  2019年,王军好制作了“群英荟萃 勇攀高峰”花饽饽,70厘米的莲花底座上数十条逐浪而上的鲤鱼栩栩如生,最上方的石榴花惟妙惟肖,代表着奋斗的甜蜜收获。这样设计感十足、手艺精巧的花饽饽,这些年里,王军好做了许多。
  这几年,王军好经营的庆喜楼名头逐渐传开,省内外对非遗花饽饽制作感兴趣的人纷至沓来,王军好也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花饽饽制作技艺,店内照片墙上也张贴着王军好与众多徒弟的合照。
  王军好26岁的儿子隋禹桐,成为花饽饽第六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制作花饽饽,耳濡目染中,隋禹桐也对花饽饽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隋禹桐在店里帮忙,也负责运营短视频账号。“忙年的时候,我儿子也是从早忙到晚,帮着我做花样、组装花饽饽,等到他真正出师,我们把这个店传给他,非遗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王军好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