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王学风:抗美援朝特等功臣

2025-02-07 编辑: 郝暖
  1951年5月5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间隙,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携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领导干部,赶回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情况。
  在听完邓华汇报后,毛主席还单独会见了三十八军政委刘西元和四十军军长温玉成,请他们讲在朝鲜的战斗体会。
  毛主席问温玉成:“你们四十军最先入朝,一直没有休整和补充,怎么能够坚持连续战斗7个月之久啊?”
  温玉成感慨地回答:“我们把炊事员、理发员、警卫员都补充到战斗连队了,人数还是不够,很多班只有三五个人。但战士们都可以以一当十,一人一枪战斗到底……”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烈士(画像)
 
  接着温玉成又汇报了部队里的战斗模范,当他说到王学风的事迹时,毛主席听得非常入神,连夹在手上的烟也忘了抽,拖着一条长长的烟灰。温玉成说完抬头一看毛主席,只见他半闭着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温玉成提到的王学风后来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当年四十军和有关部门按照档案上登记的籍贯去寻找其家属时却没有找到。即便烈士已经牺牲70余年的今天,其籍贯仍无定论。
  王学风到底有着怎样感人的事迹,能让毛主席感动落泪?档案里有明确记录,为何会数十年无法确定英雄的籍贯?为何会出现两个省争抢英雄籍贯的局面,他的亲属到底在哪里?
  从解放军档案馆保存的王学风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籍贯一栏填写为“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砀山后来划入安徽)。由于其籍贯尚有争议,我们难以还原他的少年时代。
  从档案中还可以得知:王学风出生于1926年,大概生在一个贫苦家庭,8至15岁在放猪,16至20岁念过4年书。后来到锦州铁路局当警察,锦州解放时加入解放军,成为四十军一二〇师三五八团一营三连的一名战士。
  王学风入伍后就随部队南下,连续行军40多天。此后参加过湖南古港战斗,进军两广后又参加了解放海南战斗。在渡海战役中,他表现英勇,被吸收为党员。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王学风入伍时间只有短短的3年,但档案里密密麻麻记满了立功表现。解放战争期间获1次大功,3次小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获2次大功,6次小功,总共12次。
  王学风所在的四十军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他们在温井与南朝鲜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战。
  在1951年初的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取得了横城反击的胜利,但那也是志愿军最艰难的时刻,后方道路或被洪水冲毁,或被美军飞机炸毁,物资供应异常困难。前线战士连口炒面都吃不上,弹药和衣物也严重短缺。
  部队连续作战几个月未能整补,战士们异常疲惫,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在攻打砥平里时受挫。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砥平里,在志愿军攻势减弱后立即发起了反扑。
  由于战场形势对我不利,彭德怀总司令采取“运动防御”办法,以“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策略阻击美军。此时四十军接替四十二军,担任“三八线”附近的防御,三五八团驻守华岳山。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王学风担任了副班长。
  三四月的朝鲜,春寒料峭。华岳山海拔1200多米,山顶还是皑皑白雪。战士们还穿着入朝时的那套薄棉衣,经过150多天的战斗,早已烂开了花,有的连衣袖都磨掉了半截。送上阵地的土豆,都会冻成冰碴,战士们只能贴在身上暖化一点,啃一口。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他们没有丝毫动摇,用铁锹在坚硬的山石上挖出一个个防御工事,没有命令,绝不后撤半步。

王学风塑像

  4月3日,“联合国军”对华岳山阵地发起进攻。王学风带着一个20多人的战斗小组守在1号阵地上,连续打退敌人几次进攻。突然,一颗子弹将他的腮帮贯穿,他强忍着剧痛,吐出一口碎牙。用毛巾简单包扎伤口后,带领全组继续战斗。
  敌人加强了攻势,用一个连的兵力向王学风的阵地扑来。激战中,王学风的冲锋枪打坏了,手榴弹也用光了。当他捡起受伤战友的枪准备继续战斗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他昏了过去。
  没过多久,密集的炮弹声把王学风震醒。他挣扎着爬起来,看到敌军已快冲到阵地,而身边的战友大多已倒下。王学风无法说话,用手势示意战友赶快把伤员背下去。
  王学风扔完战友留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拼尽全力爬出战壕向敌人射击。敌人的重机枪密集地扫过来,王学风双腿中弹,滚倒在地上。为了不被敌人俘虏,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滚下了山崖。
  那次战斗中,王学风带领的小组毙伤敌军200多人,而王学风个人入朝以后的战绩是毙伤敌军100余人。
  王学风牺牲后,部队根据他档案中的籍贯——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去寻找其家人,却发现砀山县并没有王寨这个镇。由于档案不健全,当年通讯又非常不便,部队一直未能联系上王学风的家人,只能搁置。
  其后,山东省海阳市也提供了王学风是海阳人的相关证据,一时难以确认。烈士已经牺牲70年却无法魂归故里,这确实是一个遗憾。无论烈士是安徽籍还是山东籍,他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值得所有后辈敬仰。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在英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流过血汗的无名英雄。

  摘自2021年5月27日公众号:温度历史

  王学风(1926—1951),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随志愿军第四十军入朝作战,时任一二〇师三五八团一营三连副班长,立大功两次。1953年4月,“联合国军”进攻华岳山前沿阵地,王学风率领20人坚守华岳山,由于兵力悬殊,战斗异常艰苦,他的双腿被打断。王学风拼战至最后,为了不当俘虏滚下山崖,牺牲时年仅25岁,后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其籍贯在安徽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还是山东省海阳市,尚存在争议。
  (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