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1时到3时30分,要想找到刘永钦,不用打电话,直奔电机对拖实验室,他肯定在。
刘永钦是一名工作仅7年的“90后”,也是山东铂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主攻水下机器人等领域。1月21日下午,刚从哈尔滨出差回来,放下行李,他又一头扎进实验室。
“这是我们研发设计的100千克推力的水下推进器,目前正在对第一代样机的电机、电驱进行测试,争取拿到各项实验数据,抓紧做出升级版样机。”刘永钦说。
环顾这间实验室,除了实验设备,仅有一张小板凳。这便是刘永钦最喜欢待的地方——在这里,他潜心搞研发、做实验。
去年3月,刘永钦辞去了苏州上市企业的高薪工作,正式加入山东铂金动力科技,挑起公司科技创新的大梁。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从8千克的水下推进器到25千克的无轴推进器,接连推向市场,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援、水下探测等领域。
眼下,正在实验室模拟负载的这款水下推进器,是刘永钦接到的第一个大课题。
课题之所以“大”,难度是主要方面。“推力从最高25千克陡然提升至100千克,不仅考验以往的技术积累,还需要大胆探索、创新。”刘永钦说,推力翻了几倍,带来一连串的技术挑战,比如如何保障电机在同等体积大小下功率更大,发热问题怎么解决,各个硬件结构如何排列组合能发挥最佳效果……在大小如花瓶一般的电机上,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无异于“米上雕花”。
连着半个月,刘永钦和其他工程师们对每一种可能性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方案有了雏形。然而,在仿真模拟环节暴露出了问题,但刘永钦并不气馁。
刘永钦和同事们继续“死磕”。大家盯着螺旋桨、电机驱动等模块,上千个零部件,反复试验,又是一个月,这才达到了制作初代样机的标准。“按照现阶段的实验进度,100千克推力的水下推进器下半年就能推向市场。”刘永钦说。
刘永钦曾在汽车电驱行业打拼了近6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着眼未来,他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希望自己研发的产品能水陆空“三栖”。
在实验室外侧,黑色的测试台架上,一块氢燃料电池也进入了测试阶段。刘永钦介绍,该电池更轻便,续航时间长达2个小时,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却便宜一半,预计今年6月将“亮相”低空市场。
记者手记
让青年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
“研发100千克推力的水下推进器那么难,为什么还要坚持做?”“搞研发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最难的那一关,接下来生产75千克、60千克就容易多了。”采访中,刘永钦这样说。
正是通过这句话,记者看到了这位“90后”研发总监身上不怕苦、不畏难的精气神。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只有不舍微末、不弃寸功,咬定目标不放松,以钉钉子精神去攻坚、去突破,才会有标志性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去年,包括刘永钦在内,全市新增青年人才2.2万人,他们在生产研发一线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力量。
为了更好地激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让青年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全市正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政府加大投入,优化政策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企业敞开大门,为青年人才提供“实战”空间;广大青年工作者则始终葆有一股子闯劲和韧劲,跑好科技创新这场“接力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