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2月7日,在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预浸料车间内,不少生产设备顶部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信息,在智能化系统的配合下,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等自动化包装线调试完成后,距离‘黑灯工厂’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了。”车间主任臧旭辉期待地说。
去年下半年,臧旭辉跟着山东大学的专家研究起车间的“智造”转型,目前已实现上料、下料及工序流转间的全自动化升级。光威复材在风电叶片碳纤维市场一马当先,又敏锐捕捉氢能风口,拿下高压气瓶材料批量供货,技术在行业内遥遥领先,为何对打造“黑灯工厂”如此执着?
“技术壁垒终会被突破,但智能制造构建的成本‘护城河’才是发展的常青‘密码’。”企业董事长卢钊钧说,这片预浸料车间,不仅是光威复材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的先行“试验田”,更与企业正在精心布局的新领域——低空经济紧密相连。
“低空领域更多面向民用市场,成本把控至关重要。我们期望像光威钓鱼竿一样,广大客户既能用上高品质产品,又能享受到高性价比。”在卢钊钧眼中,正在布局的“黑灯工厂”优势显著,可削减人工成本,并且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为企业进军低空经济领域打稳地基。
近两年,光威复材在低空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完成了无人直升机AR500、无人运输机TP500的相关材料供应和整机平台交付。今年1月初,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自主研制的RX4E锐翔四座电动飞机顺利完成相关工作,光威复材在该飞机制造过程中承担了主要原材料的配套供应,助其成为我国首款取得型号批准的正常类电动飞机。
当下,我市正在全力建设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成为光威复材“展翅”新赛道的强劲后驱力。“我们的产品很有市场前景,目前已有入驻园区的企业和我们洽谈合作。”卢钊钧说。
但他的规划远不止于此。“我们还将在复材领域实现从生产向前期设计、检测等全流程能力的跨越。”卢钊钧说,光威复材不仅要在低空经济领域抢占先机,更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打破以往的单一模式,从应用端实现全新突破,开启产业发展新篇章。(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