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之滨,浪涌千帆。作为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威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海洋经济为底色,以绿色低碳为笔触,绘制着高质量发展蓝图。
蓝色经济链的绿色觉醒。在荣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昔日“靠天吃饭”的捕捞作业已演变为“海底银行”的智慧养殖。通过“贝藻参”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单位面积产值提升300%,更构建起海洋生物自循环的生态系统。那香海景区创新“零废弃”管理模式,建立从垃圾分类到有机堆肥的闭环系统;刘公岛通过生态修复重现百年海草床,打造出沉浸式海洋生态教育体验。2022年,威海生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实践。
能源革命,驭风逐浪的低碳突围。在乳山海域,200米高的风电机组如巨人列阵,转动着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的绿色梦想。这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300万户家庭需求,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600万吨。更令人瞩目的是,配套建设的氢能产业园正将剩余电力转化为绿氢,构建起“风—电—氢”全产业链。智慧能源网络编织低碳未来。威海建成国内首个城市级能源互联网平台,整合风电、光伏、储能等分布式能源,通过AI算法实现能源供需精准匹配。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波浪能发电装置与5G海洋观测站组成"海洋物联网",实时传输环境数据的同时实现能源自给。
生态治理,陆海联动的修复实践。“湾区修复+”模式重塑黄金海岸。逍遥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创新“湿地—潟湖—海湾”三级净化体系,使入海污染物削减70%。伴随生态廊道建设,消失多年的中国对虾重现近海,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这种陆海统筹的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美丽海湾”建设典型案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威海正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加速推进“蓝碳交易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城”等战略工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成山头,照见的是海上风电矩阵与生态养殖网箱共舞,是科研船队与海鸥齐飞,是蓝色经济与绿色文明交融的壮美画卷。这片海陆交汇的热土,正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作者:威海市新闻传媒中心 任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