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传承千年文化 绽放时代光彩

2025-02-12 编辑: 李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的重要时刻。在山东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春节不仅是一场节日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胶东秧歌的欢快舞步,到杨家埠年画的绚丽色彩,从鲁西南鼓吹乐的高亢旋律,到泰山石敢当的古老习俗,山东的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展现了齐鲁大地的文化魅力。

        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春节的灵魂与底色。在山东,春节期间的非遗活动不仅是节日的点缀,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胶东秧歌的欢腾舞步,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高密扑灰年画的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鲁西南鼓吹乐的激昂旋律,奏响了新春的喜庆与希望。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成为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然而,在山东,春节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却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非遗展览、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通过创新技艺,将传统年画与现代元素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章丘芯子的表演者通过走进社区、学校,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被更多年轻人所熟知。

        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在山东,许多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文化、科技的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胶东秧歌在保留传统舞步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即墨花边通过设计创新,推出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家居装饰品和时尚服饰,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非遗文化走进了现代生活,也为其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山东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在成为山东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通过春节非遗的展示与传播,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

        山东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春节非遗,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共筑文化家园,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作者:威海市新闻传媒中心 任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