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解锁“哪吒效应”:以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2025-02-12 编辑: 李静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短短数日内斩获80多亿元票房。我们不禁要追问,爆款的“哪吒”对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启示呢?

        “新瓶旧酒”亦有可行处,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在文化场景中不断“翻新IP”。哪吒形象的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缩影。他是《封神演义》中的三太子,也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对手兼队友……然而,在电影《哪吒》系列中,他的形象进行了颠覆式创新,虽然仍旧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但却又有着雀斑、黑眼圈,性格乖张、行事夸张。可以说,哪吒形象与时代变迁进行了“同频共振”,更新着时代的审美阈值,凸显了文化被现代化的过程。其实,近几年,除了哪吒,在“大银幕”中还出现了“朋克风”的孙悟空、当起赏金猎人的二郎神等等,这些被“改造”的文化形象,并没有让群众反感,反而凸显了传统和现代交织之下的碰撞结果,启示我们证明了传统IP只有通过解构与再编码,从而激活当代价值、实现现代性转化,才能够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创新基因的完美融合。

        “坚守内核”方显可贵性,要坚持“正能量主旋律协同”,在价值剖释中彰显“精神密码”。《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哪吒之魔童闹海》则更加鲜明地传递了中国人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价值观,如为了保护陈塘关和身边的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践行“舍生取义”;误会朋友勇于弥补错误的坦诚;挑战强权制定的不公平规则,匡扶世间正义等等。可以说,《哪吒》系列电影就着神话故事的壳,填进了现代价值观的瓤,不仅折射了中国人朴素的是非观念,更映射出千千万万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内核,与倡导自由、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涵达成一致。这也让我们看到,文化产品承载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理性价值,需要我们在丰富文化资源供给时,以弘扬正能量为核心,积极引领群众和观众增强对“和谐、仁爱、善良”等理念的认同和思考。

        “东方美学”被世界点赞,要坚持“本土与输出的同步”,在自力更生中实现“造船出海”。《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个基本底色就是“中国的故事由中国人来讲”,没有依赖于美国好莱坞的“代工包装”,反而是中国整个动画行业的齐心托举,实现了全球“出圈”。特别是自其宣布海外上映计划以来,全球影迷的期待持续升温,其衍生内容在YouTube、Netflix等平台均引发热议。这也说明,要讲好中国故事,是要在国内本土和国外输入上“双管齐下”。我们在推动内嵌“中国符号”的文化产品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要重视中国优质文化资源的世界性“转换”与表达,积极考虑将民族特色与全人类共通的“母题”价值进行有效的策略关联,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去找寻广泛的情感共鸣、文化共通、艺术主张及艺术行为规范等,使文化作品具备与世界的观照性,呈现出多元、开放、包容等特质,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作者:文登区委宣传部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