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Hi米漫谈丨“秒杀”变“秒坑”?直播间里的“剧本杀”几时休

2025-02-17 编辑: 孙晓丽

  春节过后,各大直播间里新的大促活动又蓄势待发。回望近年来的电商平台大型促销活动,大到“6·18”“双11”,小到“年货节”“购物狂欢节”“周年庆”“粉丝节”,花里胡哨的优惠活动似乎“换汤不换药”,年复一年瞄准着我们的银行卡余额进发。网友吐槽:“又要做攻略,还要算满减,参加大促就像考试。比价刷评论,带货抄爆款,电商漩涡让人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走不出的电商直播间“困”住越来越多人。

  直播间:大型“剧本杀”

  “今天给家人们破价到3折行不行?”“不行啊老板,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机制!”“听我的,今天必须破价!就3折,321上链接!”……大型直播间仿佛成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剧本杀”游戏,主播们如同戴着面具的NPC,按照既定的剧本演绎着一出出小剧场。有的主播一唱一和,营造出虚假的抢购氛围;有的则夸大其词,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还有的假装上错链接,实则按照剧本走流程。
  然而,只要稍作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直播间的套路。限时下架的优惠链接不久后又悄悄挂上小黄车,嘴上说着“到点下播”的主播仍在加班加点地卖货为了买到更优惠的产品,消费者不得不忍受主播们重复的话术,等待下一个“倒计时”抢夺那稀缺的优惠名额。评论区热情互动的人中,只看得到礼物和打赏的主播总能精准忽略“游客”的发言,而一旦点亮粉丝灯牌,主播就立刻挂上人皮面具,一口一个“宝子”热情回应,只留下误入直播间的路人愣在原地。只不过,有些主播生硬的演技还有待磨练,夸上天的神奇效果不过尔尔。
 
  电商“背刺”,防不胜防

  “倒数5个数后台下链接”“最后三个名额”……这些直播间的常用话术,是否让你也曾经冲动下单?电商虽然省去了店铺的成本和售后的麻烦,但背后却隐藏着先涨价再打折、追加佣金等种种套路。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平台严苛的违禁词,主播们只能在直播间“打哑谜”“赚多少米”“某运某费”等暗号成了买卖双方间达成的默契,还有一些主播喜欢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不择手段地对同类产品踩一捧一的行为,也屡屡引发观者不适。还有一部分商家售前售后反差巨大,消费者遇到问题往往求助无门,品牌方和主播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客服要么推卸责任不处理退款,要么干脆假装人机不予回应诸多的电商“背刺”让人猝不及防
  如此,蹲在直播间疯狂购物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占到便宜?

  真诚取代套路,留住“回头客”
 
  如何走出直播间这场大型“剧本杀”,手握剧本的主播最有发言权,直播间不应成为圈钱的代名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才能收获更多“铁粉”。选品靠谱了,平台上架时也得做好审核,频繁插播广告的行为可以收敛一些,别让令人反感的过度表演一再上演,疲惫的走流程式“限时优惠”可以少一些,口碑日下的电商行业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费消费者感情,用真诚代替套路更容易留住回头客。
  想要改变人们对直播行业的刻板印象,可谓任重而道远。身处“楚门的世界”而忘记初心的主播要审视自我,不做纯粹的“321上链接”机器,也不能下播后玩起“人间蒸发”。擦亮眼睛的消费者要学会货比三家,识别电商套路,不花冤枉钱。电商平台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播和商家的行为,同时积极承担管理责任,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确保售前售后都做到不模糊问题、简单粗暴地处理纠纷。市场监管部门要留意电商平台上的“花式带货”等创新营销模式,及时处理“虚假宣传、套牌营销、快速过款”等违规行为,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当下一个购物节来临时,我们是否还会继续“买买买”?电商直播间里的“剧本杀”让很多人深陷其中,靠“演技”带货也许能一时“出圈”,但唯有真诚对待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电商直播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破局。(岳潇/文 仲鹤/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