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庆浩:汽车兵的血色记忆
王岚 殷龙娇
王岚 殷龙娇
阴云蔽日、大雨瓢泼、空荡荡的停车场、穿着黑色雨衣独自守在驻地门口的连长……时至今日,殷庆浩始终无法忘记1953年6月朝鲜鱼隐山的那一场雨。
“倔小子,去开车,接人!”平时爱唠叨的连长这次的话并不多,刚从战地医院返回部队的殷庆浩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这是一种不祥的预感。
抵达目的地后,殷庆浩目光所及之地皆已化作焦土,空气中弥散着橡胶燃烧的糊臭味,一辆辆损毁殆尽的苏制“嘎斯51”卡车翻倒在巨大的弹坑中。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极为残酷的战斗。
在一辆被炸得变形的卡车里,殷庆浩找到了班长牛兴功的遗体,这位身高接近1.8米的山西大汉竟被烧得只剩下一块黑炭……用殷庆浩的话说,心像被针扎着一样,攥着劲疼。
“倔小子,去开车,接人!”平时爱唠叨的连长这次的话并不多,刚从战地医院返回部队的殷庆浩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这是一种不祥的预感。
抵达目的地后,殷庆浩目光所及之地皆已化作焦土,空气中弥散着橡胶燃烧的糊臭味,一辆辆损毁殆尽的苏制“嘎斯51”卡车翻倒在巨大的弹坑中。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极为残酷的战斗。
在一辆被炸得变形的卡车里,殷庆浩找到了班长牛兴功的遗体,这位身高接近1.8米的山西大汉竟被烧得只剩下一块黑炭……用殷庆浩的话说,心像被针扎着一样,攥着劲疼。

“如果不是因为负伤去了趟医院,那天倒在血泊中的人很可能就是我!”殷庆浩的回忆在这里定格。他告诉记者,志愿军汽车兵的每一天都在“死亡边缘”高速行驶,每一车物资都是汽车兵用命换回来的!
“他炸他的,我跑我的,炸死我就死,炸不死我就继续跑!”殷庆浩老人的话再次将我们拉回到那场伟大的战争中,看到一群最可爱的人正在驾驶着卡车,穿越火线,一往无前!
开“木炭车”练手,英雄汽车兵“从无到有”
十月秋风晚霞寒,古稀老人忆当年。
五〇年十月朝鲜发战事,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保家卫国打美帝,志愿军英勇去参战。
炮火轰鸣驾车去,战场运输不等闲。
物资送到前线去,打得美帝停战把字签。
五〇年十月朝鲜发战事,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保家卫国打美帝,志愿军英勇去参战。
炮火轰鸣驾车去,战场运输不等闲。
物资送到前线去,打得美帝停战把字签。
——殷庆浩写的打油诗
家住威海市环翠区黄家夼小区的殷庆浩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身体硬朗的老人闲来无事便喜欢写写打油诗,用他的话说,还有些话想跟当年牺牲的战友们说说。
16岁那年,殷庆浩高小毕业,考入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汽车学校,只要顺利毕业,他便能成为我军第一批正规汽训学校毕业的汽车兵。
16岁那年,殷庆浩高小毕业,考入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汽车学校,只要顺利毕业,他便能成为我军第一批正规汽训学校毕业的汽车兵。

殷庆浩的汽车学校结业证
与野战军选兵方式不同,汽车兵的挑选更为严苛,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所选之人基本是从“读书种子”里挑出来的。汽车学校的第一期学员一共600人,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打下来,第一期学员基本“打光了”。
“学了18个月,练的是木炭车。”殷庆浩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只有1300多辆汽车,汽车数量不足一度成为后勤保障部门最挠头的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用于训练的汽车怎么办?再难的事,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汽车学校找来废弃的日制汽车,简易改装后通过燃烧木炭形成瓦斯气,再次燃烧后产生驱动力。如此一来便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驾驶员在驾驶室学技术,其他学员在车斗中一边向反应炉中扔柴火,一边奋力转动把手催化瓦斯气,这被殷庆浩称作“木炭车”和“木瓦斯”。
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殷庆浩还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驾驶技术。因为他知道,等待他的那座战场,需要的不仅仅是胆魄,更需要技术!
入朝第一战,“冲向”上甘岭!
没有一个地方比“上甘岭”更让中国人念念不忘,也没有一句话比“向我开炮”更能触动心灵,更没有一场战役比“血战上甘岭”更能诠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在那场持续了43天的残酷战役中,这座仅有3.7平方公里的山岭承受了“联合国军”6万大军、300门重炮、17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的轮番蹂躏。志愿军战士克服了制空权缺失、火炮装备不齐、物资紧缺等困难,反复争夺阵地59次,击退敌军900余次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
殷庆浩所属的三十三师于1952年11月入朝作战,任务是参与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作战。此时,上甘岭战役血战正酣,双方部队焦灼地纠缠在一起,反复争夺阵地。
“我们师的炮团和迫击炮加强营被直接派到上甘岭打支援,部队也奔着那个方向,做好随时进入阵地的准备。”殷庆浩说,三十三师在山东整训换装,全师上下“鸟枪换炮”换上了清一色的苏制装备,不仅装备了一个建制完整的炮团,组建了一个机动性强的迫击炮加强营,配备了12门清一色的苏82迫击炮,而且组建了一个汽车加强连,实现了摩托化作战,有效增强了部队的快速行军能力和火力打击能力。

殷庆浩20岁留影
“炮兵往上甘岭行军,我们看着都眼红!”殷庆浩说,同一个师团的兵从来不藏秘密,更何况是得胜而归的炮兵团战友。在他们的讲述下,一个不一样的上甘岭战役呈现在殷庆浩的面前。
上甘岭战役不仅是冰与火、铁与血、胆量与意志的比拼,也是双方炮兵的较量,其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
上甘岭战役伊始,美军便投入了300多门75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190万发。为此,志愿军集结各部火炮部队参战,先后投入133门大口径火炮和24门喀秋莎火箭炮,并根据不同的性能和射程,分成8个炮群。到上甘岭战役反攻时,炮群集火射击,一天内,向敌军阵地“倾泻”9万余发炮弹,实打实地打出了志愿军军威。
“不知道害怕,连长说冲咱就得冲!”殷庆浩说,部队都知道上甘岭是场“苦仗”,去了的人不一定能回来,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似乎所有人都没过多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只有一个目标——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头顶飞机、脚踩炸弹”的钢铁运输线
1951年第四、五次战役后,抗美援朝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7月10日,中朝方代表团和“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朝鲜开城展开停战谈判。
7月13日,美国为争取谈判主动权,“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命令远东空军发动大规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计划用90天的时间摧毁朝鲜北方的交通系统,企图以空中优势掐断中朝军队前线与后方的补给线,这就是朝鲜战史上著名的“绞杀战”。
面对敌军“摧毁各条线路上的每一辆卡车和每一座桥梁”“瘫痪39°线上各铁路运输终点站和前线地区之间的敌人运输线”“使之经常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的近乎于疯狂的空中封锁策略,志愿军综合施策,以抢修、抢运、保通、空战、地面防空五位一体“后发先至”的顽强行动全面展开了反“绞杀战”。
“东西送不上去,前方部队吃不饱、弹药不够用,这仗还怎么打!”
殷庆浩说,归根结底,打仗最终比拼的是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绞杀战”的目的就是掐死志愿军的作战供给,跑在运输线上的汽车运输兵就成了首要打击目标。

殷庆浩的左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了重伤
“敌人的‘眼睛’多,有天上的侦察机,也有山里隐藏的特务。”殷庆浩说,入朝当天,正巧遇上敌军轰炸鸭绿江大桥,不得已通过临时搭建的浮桥行驶。入朝后,殷庆浩与战友们的日常状态基本是昼伏夜出、居无定所,时刻紧张地应对敌军的全方位堵截。
在空中,敌军使用轰炸机、照明弹、燃烧弹;在地面,随处抛撒三角形的钉子;公路上的无数炸弹坑,最大的弹坑足有3米深、5米宽……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空中点灯、地上撒钉、路上炸坑、专打汽车兵”,将此时的恶劣环境描绘了出来。
“哪有条正儿八经的路,基本和在山上跑没区别。”殷庆浩说,朝鲜北部多山,地形复杂,即便侥幸躲过敌机轰炸,夜晚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对于汽车兵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为此,殷庆浩与战友们想出了一个“笨法子”:用泥巴涂抹在车身上,遮蔽金属避免造成反光,在车头套上反光罩、关闭大小车灯,由副驾驶员头戴白巾走在车前,司机以前部保险杠校准白头巾缓慢行驶……只有这样,既能伪装躲避敌机的绞杀,又能探明前路。
1953年2月,殷庆浩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要求一周内,完成运送2万志愿军战士从朝鲜东线战场向中线战场集结的任务,全连上下50余辆汽车紧急出发。然而,正在谨慎行进的殷庆浩突然听到一阵“嗡嗡嗡”震耳欲聋的声音,与敌军飞机打了无数交道的他立马知道,这是轰炸机群来了!待车厢中的志愿军战士下车后,殷庆浩并未立即熄火,而是多加了一脚油门,将汽车停在了靠山一侧的石崖下,然后迅速躲入山中的掩体。
“轰!轰!轰!”炸弹一颗接着一颗地落在部队刚才行进的路上,一时间泥土被掀飞,原本就崎岖不平的路面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弹坑。待到轰炸结束,部队一盘点战损,50多辆汽车大多都被“炸伤”,不少汽车“陷”在弹坑中,只有殷庆浩的车还完好无损。
“那一次我立了个二等功,原因是从弹坑里拖出了12辆车。”时至今日,殷庆浩依旧能够清楚地喊出那个与自己一起拖车的排长姓名,他的名字叫黄安财,是湖北人。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战友们对殷庆浩的技术刮目相看,称其“一直到战后,车都没断过钢板,非常羡慕!”
一米高的炸弹落在眼前,汽车兵穿越火线
“能活着和你说这些,虽然沉重,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些事什么都算不上。”
殷庆浩对记者说,每一辆汽车标配的驾驶员是2人,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也有的部队称副驾驶员为助手,他们大多数是刚到部队的新兵,有不少还是孩子,主要任务是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视野和路线导航。入朝作战期间,殷庆浩一共经历了5位副驾驶员,其中4位都不幸牺牲。
殷庆浩印象最深的一位副驾驶员名叫史承宛,30多岁,四川人。在一次运输任务中突然遇到敌军空袭,眼见一颗1米多高的炸弹迎着面就要落在车上,殷庆浩赶紧将头伏在汽车方向盘上,猛踩油门,希望通过提速躲避炸弹。只听“轰——”一声巨响,殷庆浩的头被狠狠地震了一下,整个人像是被摔在地上,七荤八素,半晌没醒过神来。等他逐渐清醒后,发现身边的史承宛早已牺牲,一块弹片穿过车体深深地插在他的身上,半边身子都被血迹染红了。
像这样的牺牲,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面对牺牲的战友,殷庆浩说,炸死了就死,炸不死就继续跑下去!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运输任务,前方更多的战友会因此而牺牲。
在空中,敌军使用轰炸机、照明弹、燃烧弹;在地面,随处抛撒三角形的钉子;公路上的无数炸弹坑,最大的弹坑足有3米深、5米宽……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空中点灯、地上撒钉、路上炸坑、专打汽车兵”,将此时的恶劣环境描绘了出来。
“哪有条正儿八经的路,基本和在山上跑没区别。”殷庆浩说,朝鲜北部多山,地形复杂,即便侥幸躲过敌机轰炸,夜晚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对于汽车兵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为此,殷庆浩与战友们想出了一个“笨法子”:用泥巴涂抹在车身上,遮蔽金属避免造成反光,在车头套上反光罩、关闭大小车灯,由副驾驶员头戴白巾走在车前,司机以前部保险杠校准白头巾缓慢行驶……只有这样,既能伪装躲避敌机的绞杀,又能探明前路。
1953年2月,殷庆浩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要求一周内,完成运送2万志愿军战士从朝鲜东线战场向中线战场集结的任务,全连上下50余辆汽车紧急出发。然而,正在谨慎行进的殷庆浩突然听到一阵“嗡嗡嗡”震耳欲聋的声音,与敌军飞机打了无数交道的他立马知道,这是轰炸机群来了!待车厢中的志愿军战士下车后,殷庆浩并未立即熄火,而是多加了一脚油门,将汽车停在了靠山一侧的石崖下,然后迅速躲入山中的掩体。
“轰!轰!轰!”炸弹一颗接着一颗地落在部队刚才行进的路上,一时间泥土被掀飞,原本就崎岖不平的路面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弹坑。待到轰炸结束,部队一盘点战损,50多辆汽车大多都被“炸伤”,不少汽车“陷”在弹坑中,只有殷庆浩的车还完好无损。
“那一次我立了个二等功,原因是从弹坑里拖出了12辆车。”时至今日,殷庆浩依旧能够清楚地喊出那个与自己一起拖车的排长姓名,他的名字叫黄安财,是湖北人。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战友们对殷庆浩的技术刮目相看,称其“一直到战后,车都没断过钢板,非常羡慕!”
一米高的炸弹落在眼前,汽车兵穿越火线
“能活着和你说这些,虽然沉重,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些事什么都算不上。”
殷庆浩对记者说,每一辆汽车标配的驾驶员是2人,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也有的部队称副驾驶员为助手,他们大多数是刚到部队的新兵,有不少还是孩子,主要任务是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视野和路线导航。入朝作战期间,殷庆浩一共经历了5位副驾驶员,其中4位都不幸牺牲。
殷庆浩印象最深的一位副驾驶员名叫史承宛,30多岁,四川人。在一次运输任务中突然遇到敌军空袭,眼见一颗1米多高的炸弹迎着面就要落在车上,殷庆浩赶紧将头伏在汽车方向盘上,猛踩油门,希望通过提速躲避炸弹。只听“轰——”一声巨响,殷庆浩的头被狠狠地震了一下,整个人像是被摔在地上,七荤八素,半晌没醒过神来。等他逐渐清醒后,发现身边的史承宛早已牺牲,一块弹片穿过车体深深地插在他的身上,半边身子都被血迹染红了。
像这样的牺牲,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面对牺牲的战友,殷庆浩说,炸死了就死,炸不死就继续跑下去!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运输任务,前方更多的战友会因此而牺牲。

殷庆浩与战友来往的书信
1953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发起了夏季战役,这是一次进攻战役。殷庆浩和战友孙福臣运载着两车苏82迫击炮炮弹向前沿阵地出发。
“连长说,翻过这座山,接应人会守在半山腰,绿旗是接头暗号。”殷庆浩说,考虑到此次运输是穿过敌占区,路又不熟悉,他们便多了个心眼,让副驾驶员轻装在前方探路,汽车挂空档滑行,这样一来节省燃料,同时降低噪音不易暴露。
“我突然意识到,坏了!”殷庆浩说,连长的命令不会错,说在半山腰就不可能在山脚,车子滑不动只能说明已经到平道上了。殷庆浩本能地快速挂挡,同时招呼副驾驶员返回驾驶舱。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时,一句“要命的”英语“Hello?”从不远处传了过来。
打火、掉头、加油门!这3个动作殷庆浩几乎是本能地一气呵成完成了。而此时,一道探照灯光已经射过来,紧接着是一连串密密麻麻的机炮枪响。直到翻过这座山头,没有发现追兵,殷庆浩才发现,车子的轮胎早已被机炮子弹射穿……
“每一车物资都是汽车兵拿命换的!”殷庆浩说,从入朝作战的第一天起,死亡的阴影始终围绕着志愿军汽车兵,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战友们从未惧怕过,正因如此,他们的每一次穿越火线,方向盘才会更稳!
和平并非与生俱来,是用鲜血和胜利换来的
无论是打破美军麦克阿瑟将军“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美梦的入朝第一枪温井战役,还是全歼敌“北极熊团”的长津湖战役,又或是被誉为“国魂之战”的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来不负所望!
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每一次刺刀见血的搏杀都在中外战史上前所罕见,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所展现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过去100多年里西方国家在中国人身上从未见过的,从此各国再也不敢轻易挑衅中国,这是中国人用鲜血和胜利换来的尊严!
和平并非与生俱来!即便是现在,这个世界也不是和平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向所有,曾经以及正在守护祖国山河的人们,致敬!
殷庆浩,山东省东阿县人,长期在威海工作。1950年考入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汽车学校。1952年11月,作为汽车兵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三师入朝,参加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防御作战,荣立二等功。
(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