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丨山东科技创新:以“硬核力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3-11 编辑: 史秀英

        1月19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大省,山东正以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升级、人才集聚与生态优化,书写着科技强省的崭新篇章。

        科技创新赋能: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山东的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态势:一是关键领域突破,在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海水稻育种、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山东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例如,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填补了国际空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的海水稻品种,为全球盐碱地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二是产业集群崛起,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布局。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已形成“一核四极”全产业链条,吸引超200亿元基金落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66个,其中青岛占两席。

        制度创新:构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山东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注入制度活力:一是机制突破,推行“赛马制”“组阁制”项目组织模式,强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技术攻关机制,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成果转化加速,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概念验证平台及中试基地,推出“鲁科贷”“鲁科担”等金融产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人才战略:青年力量与院士引领的双轮驱动

        山东将青年科技人才视为创新的“生力军”,并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一是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投入资金从100万元跃升至500万元,支持134名青年科学家开展前沿研究。例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邢丽丽在刺参基因编辑育种领域取得突破。二是平台赋能,连续举办“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海右论道”智库沙龙,促成80余项科技成果对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00余项。

        产业融合:传统升级与未来布局并举

        山东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一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邹城市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天河科技的防冲钻孔机器人实现矿山作业无人化。二是海洋经济突破,围绕海洋新质生产力细化8大产业方向,依托160个重点科研平台和64个重点项目,打造蓝色增长极。

        未来展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面向2028年,山东提出“五个重点指标翻一番”目标,包括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策源力等。通过“济青人才集聚平台”建设、18条标志性产业链深化整合,山东正加速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山东样本”。

        科技创新如潮,奔涌齐鲁。山东以“硬核科技”为笔,以“制度创新”为墨,以“人才沃土”为纸,绘就的不仅是一省之发展蓝图,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作者:临港区实验学校 张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