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健康宣教四进行动丨“无病自忧”也是一种“病”

2025-03-13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有些患者总是担心自己患上癌症、艾滋病、狂犬病等严重疾病。这种无病自忧的情况,其实也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为“疑病障碍”或“疑病症”,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
  案例一:一位中年男性神情焦灼,他说自己胸闷、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等检查一切正常。医生正想安慰他没有大问题时,他拿出了几张正常的心电图报告说:“我的心脏肯定有病,只是还没查出来。”
  案例二:张先生近几个月总感觉全身肌肉跳动,有时候不同部位的肌肉会同时跳,比如眼部和胳膊的肌肉同时跳动,双手双脚也总有麻木感,感觉活动的时候不如以前灵活,因此怀疑自己患了“渐冻症”,之后一口气挂了三位顶级专家的号。第一位专家做了检查后,告诉张先生身体没有问题。第二位专家同样认为没有问题,并告诉他不用再看了。第三位专家则不断询问关于焦虑的问题,并开出了抗焦虑药物治疗。
  那么,医学上是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疑病症的呢?主要从“无病”和“自忧”两个方面来判定。
  无病
  首先我们要明确,确实身体没有问题,或者只有轻微的问题,而患者自认为是很严重的疾病(如只有浅表性胃炎,但患者认为患胃癌)。但是,有很多患者在患了真正的躯体疾病以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并不是我们说的疑病症。
  自忧
  长期相信自己患有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或认为身体有畸形或变形,尽管反复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总是拒绝接受多个不同医生对于其没病的判断和保证。除了上述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检查来辅助判断。比如简短健康焦虑量表(Short Health Anxiety Inventory)和疾病态度量表(Illness Attitude Scales),Whiteley指数量表以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中的疑病量表,都可以反映疑病倾向。
  不要轻信各种健康资讯
  在网络发达的现在,我们很容易获得各种健康资讯。但这些资讯的真实性参差不齐,老百姓也没有专业的能力来判断真伪。因此,自觉出现健康问题后,应当去专业的医疗机构看病,而不是自己上网检索。
  不要拒绝医生的建议
  当发现自己或别人在健康问题上越来越焦虑,甚至开始失去理性的时候,更应该及时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当然,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精神心理科就诊,那么当内外科医生建议精神科会诊的时候,请不要拒绝。
  不要小看焦虑对健康的影响
  很多时候焦虑比躯体疾病本身影响更大。即便不是疑病症,精神心理科医生依然可以解决很多由于躯体疾病引发的焦虑问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来源:威海市立第三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