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链”动・新图景 | “一束丝”串起“一条链”

2025-04-15 编辑: 孙晓丽

  碳纤维,素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誉。从大型的飞机卫星,到日常的自行车、球拍,都有它的身影。近年来,威海超前谋划布局,抢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聚力构建产业链,加快打造中国碳纤维基地,成功将“一束丝”发展成了“一条链”。

  在体育赛场上,碳纤维助力运动员刷新纪录;在日常生活中,它让人们轻装上阵成为习惯;在浩瀚太空中,它向传统金属材料发起有力冲击……碳纤维比钢坚硬,却比羽毛轻盈,既能耐高温又具备抗腐蚀性能。
  可别小看了“这束黑丝”!在光威集团,一场碳纤维强度测试正在进行。工作人员用鱼竿拉动一辆坐着四名成年男性、重达近3吨的小型汽车,其中的秘诀就在于这根鱼竿采用了T1100级碳纤维。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介绍,就T系列而言,最直观的体现是其强度。从T300到T800、T1000再到T1100,数值越大,强度越高。T1100级碳纤维的强度是钢铁的十几倍,随着强度提升,减重效果也越发显著。
  在500倍显微镜下,每一束碳纤维的真面目得以展现:上万根单丝紧密排列在一起,构成了碳纤维的超高强度,而每根单丝的粗细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凭借质轻、高强、耐高温等优异特性,碳纤维的用量已成为衡量航空航天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光威集团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历经二十年潜心钻研,不仅实现了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的突破,还成功研发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威海市复合材料协会秘书长乔琨表示,在国际上,碳纤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材料。随着光威等企业成功开发出高性能碳纤维,积累了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的经验,产量得以提升,碳纤维将逐步从军用领域拓展至工业领域,最终走进民用领域,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威海依托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光威集团,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园区持续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并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速形成配套协作紧密、资源共享充分、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链。
  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战胜介绍,以光威拓展公司为龙头,园区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截至目前,已招引40余家企业,还有20多个产业链项目正在洽谈中。2024年,碳纤维产业园内已落地的40多个产业链项目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园区“卡位入链”的企业之一。走进光轩新材料的展品室,大到航空卫星部件,小到眼镜、手机折叠屏背板,都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专用树脂。
  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高尚兵介绍,北京冬奥会的国产雪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该车采用了他们自主研发的高韧性耐高温环氧树脂,能够确保雪车在零下70多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优异的抗冲击性能。还有一款用该树脂制作的录取通知书,厚度仅0.2毫米,却可耐受200多万次弯折而不变形。
  如同冬奥雪车和超薄通知书所展现的创新能力,光轩新材料通过碳纤维与树脂的“黄金搭档”,产生了1+1>2的复合效应。高尚兵透露,2022年光轩新材料在全国选址时,威海完备的碳纤维产业链展现出强大吸引力。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应用开发,全链条配套让企业实现了“入驻即投产”。短短三年间,光轩新材料研发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运载火箭、先进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民用领域也表现出色。
  高尚兵说,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树脂已有100多个型号,且均已实现批量生产。2024年,公司生产的碳纤维专用高性能树脂达200多吨。
  以园区汇聚产业链,以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威海从上游的装备制造、碳纤维研发生产,到中间的预浸料等中间体,再到下游的碳纤维制品及回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向汽车轻量化、风电光伏、乐器等民用高端领域延伸,成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24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燕表示,威海将紧抓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加快谋划产业布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推动骨干企业壮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全力提升威海碳纤维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赞文 卢力铭 刘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