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港区坚持青年优先的发展理念,打造5分钟“亲青圈”,让青年人才体会无微不至的服务,感受干事创业氛围。
健全政策体系
夯实人才服务根基
升级补贴政策,精准解读助力
将大学生生活补贴政策从威海市的“521”升级为“631”,真金白银地减轻了企业引才成本和人才的生活成本。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补贴1131万元。积极开展“益企同行”青年人才系列政策宣讲活动,针对区内100余家重点企业,分行业、分领域进行“订单式”政策解读,为企业和青年人才“一对一”帮办解决实际需求,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发挥最大效能。
优化宜业政策,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实施青年人才项目落地专属全流程代办服务,实现“零填表、零申报、零跑腿”,极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实施“新时代临港区人才聚集工程”,瞄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主动释放政策红利吸引一批优质人才项目落地,以拉动投资、促进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为临港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推进安居工程,打造温馨生活港湾
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建设6处、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青年人才公寓,为外来青年人才提供“货币补助、定向配租”的住房保障,实现“拎包入住”。在公寓周边合理布局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冰球馆、三甲综合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精心打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的“5分钟亲青圈”,充分满足青年人才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依托青年中心打造“青年驿站”,为来区求职、创业、见习、考察的青年提供7天免费过渡性住宿,并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指导、岗位推介、交友联谊等“一站式”落脚服务,助力青年人才快速融入临港。
深化校企协作
营造留才良好环境
搭建合作桥梁,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与40余所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就业和实习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在高校设立就业服务站,一站式解决在校学生城市体验、社会实践、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等多方面需求。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探索“产才校地”融合模式,打造涵盖“一院四平台”的创新平台,引进5个专家团队、30名博士教师,采用边耕边读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青年人才在临港的交流与发展。
举办多元活动,破解供需两端难题
充分利用“英创会”“高校行”“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等引才品牌,高频次举办各类招聘会、推介会和恳谈会80余次,定向为企业和青年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补贴,有效解决企业用工和青年就业难题。定期开展“青鸟计划・青聚临港”活动,先后组织500余名返乡青年到威达机械、开泰体育用品等骨干工业企业学习实践,帮助大学生青年了解家乡、积累经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产才融合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依托科创平台,集聚高端产业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37家省级以上研发科创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高品质、高标准、高能级的创新创业平台。聚焦碳纤维产业园,科学规划研发、孵化、中试、加速等创新创业空间布局,一站式满足青年人才跨场景创新创业需求,进一步提升关联产业对人才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1.9亿元建设占地100亩的金沙岭创业港,精准承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产业,持续增强对碳纤维、半导体基板等高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吸引集聚能力。全力建设未来科创港,为青年人才搭建优质发展平台,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定期组织项目路演,深度推进产才融合,为青年人才提供从创意萌发到项目产业化的全流程支持。
发展电商产业,带动青年就业创业
成立临港区电商协会,积极引进董氏传媒、乾鹏电子商务等13家电商直播企业,吸引35名电商青年人才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大东疃村成立全区首家村办互联网公司,引入农村电商推广人林元鹏等优秀返乡青年,通过“电商包销”的形式销售苹果、烟薯、蔬菜等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带动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陆续返乡就业创业。
创新评价方式,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结合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有力推动青年人才成长。获得职称的青年在岗位晋升、薪酬提升上更具优势,增强了职业获得感,激励更多青年投身碳纤维产业,为全区碳纤维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健全政策体系
夯实人才服务根基
升级补贴政策,精准解读助力
将大学生生活补贴政策从威海市的“521”升级为“631”,真金白银地减轻了企业引才成本和人才的生活成本。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补贴1131万元。积极开展“益企同行”青年人才系列政策宣讲活动,针对区内100余家重点企业,分行业、分领域进行“订单式”政策解读,为企业和青年人才“一对一”帮办解决实际需求,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发挥最大效能。
优化宜业政策,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实施青年人才项目落地专属全流程代办服务,实现“零填表、零申报、零跑腿”,极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实施“新时代临港区人才聚集工程”,瞄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主动释放政策红利吸引一批优质人才项目落地,以拉动投资、促进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为临港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推进安居工程,打造温馨生活港湾
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建设6处、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青年人才公寓,为外来青年人才提供“货币补助、定向配租”的住房保障,实现“拎包入住”。在公寓周边合理布局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冰球馆、三甲综合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精心打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的“5分钟亲青圈”,充分满足青年人才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依托青年中心打造“青年驿站”,为来区求职、创业、见习、考察的青年提供7天免费过渡性住宿,并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指导、岗位推介、交友联谊等“一站式”落脚服务,助力青年人才快速融入临港。

深化校企协作
营造留才良好环境
搭建合作桥梁,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与40余所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就业和实习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在高校设立就业服务站,一站式解决在校学生城市体验、社会实践、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等多方面需求。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探索“产才校地”融合模式,打造涵盖“一院四平台”的创新平台,引进5个专家团队、30名博士教师,采用边耕边读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青年人才在临港的交流与发展。
举办多元活动,破解供需两端难题
充分利用“英创会”“高校行”“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等引才品牌,高频次举办各类招聘会、推介会和恳谈会80余次,定向为企业和青年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补贴,有效解决企业用工和青年就业难题。定期开展“青鸟计划・青聚临港”活动,先后组织500余名返乡青年到威达机械、开泰体育用品等骨干工业企业学习实践,帮助大学生青年了解家乡、积累经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产才融合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依托科创平台,集聚高端产业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37家省级以上研发科创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高品质、高标准、高能级的创新创业平台。聚焦碳纤维产业园,科学规划研发、孵化、中试、加速等创新创业空间布局,一站式满足青年人才跨场景创新创业需求,进一步提升关联产业对人才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1.9亿元建设占地100亩的金沙岭创业港,精准承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产业,持续增强对碳纤维、半导体基板等高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吸引集聚能力。全力建设未来科创港,为青年人才搭建优质发展平台,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定期组织项目路演,深度推进产才融合,为青年人才提供从创意萌发到项目产业化的全流程支持。
发展电商产业,带动青年就业创业
成立临港区电商协会,积极引进董氏传媒、乾鹏电子商务等13家电商直播企业,吸引35名电商青年人才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大东疃村成立全区首家村办互联网公司,引入农村电商推广人林元鹏等优秀返乡青年,通过“电商包销”的形式销售苹果、烟薯、蔬菜等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带动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陆续返乡就业创业。
创新评价方式,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结合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有力推动青年人才成长。获得职称的青年在岗位晋升、薪酬提升上更具优势,增强了职业获得感,激励更多青年投身碳纤维产业,为全区碳纤维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来源:威海人社发布)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