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头痛反复发作?可能是颈椎在“搞事情”!

2025-04-28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每天下午太阳穴像被紧箍咒勒住,脖子僵得像根木棍,转个头都咔咔响……”这样的抱怨越来越常见。很多人以为是“用脑过度”,吃片止痛药了事,却不知道——你的头痛,可能是颈椎发来的“求救信号”!
  这种藏在颈椎里的头痛,医学上称为“颈源性头痛”。它不像感冒头痛那样突然发作,而是反反复复:一开始只是后颈发紧、太阳穴隐隐作痛,长时间低头后加重,颈项部还会有明显痛点,甚至伴随出现头顶、眼眶胀痛。更狡猾的是,它还会伪装成“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混淆诊断,延误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本质是颈部结构异常引发的牵涉痛。颈椎作为连接头颅与躯干的“生命通道”,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肌肉韧带等结构的任何异常,都可能通过神经传导网络引发头部的疼痛警报。颈椎的动力平衡源于颈椎肌群的维持,其中,枕下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其组织中有大量的感受器,神经支配高度密集,被认为是整个脊背部的功能中心,维系着从眼球动作到大脑到脊背部肌肉的信号传入和输出及动作协调性,是临床中治疗颈源性头痛及其他颈背部疾病的关键肌群。
  枕下肌群是连接着枕骨、寰椎、和枢椎后方的4块小肌肉,分别为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长期低头使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和颈动脉,使头部发生疼痛。很多颈源性头痛的患者会因为颈椎前倾导致枕下肌群紧张,触诊枕后软组织可触发头颈痛,还可发现这些软组织出现增厚、紧张和广泛压痛改变。
  张女士长期从事文案工作,近一年来,经常感到头痛,以双侧颞部和后枕部为主,呈胀痛,尤其是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加重,同时伴有颈部僵硬、酸痛。曾多次服用止痛药,但效果不佳,且停药后头痛复发。
  威海市中医院医师孙佳祺接诊后详细问诊,采用针刺配合电针的治疗方案,每周治疗3次,经过3周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僵硬、酸痛也有所缓解。继续治疗1周后,头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自如。
  中医学中并没有“颈源性头痛”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可归类为“头痛”“头风”,因累及颈项则归属于中医“项痹”“筋痹”等范畴,按经脉循行主要责之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本病的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过劳或跌仆损伤,致局部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久而久之,筋骨肌肉失于濡养,致使经筋受损,筋伤骨滞,筋骨失衡。《黄帝内经》也提到:“骨为干”“筋为刚”,“筋柔骨正”是维持颈椎内外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治疗强调筋骨并重,软组织与骨的调治,二者缺一不可。
  现代研究表明,通过针刺颈夹脊、风池、完骨、天柱等穴位能够解除枕下肌群与筋膜紧张所引发的扳机点及寰枕关节、寰枢关节位置的异常,改善局部的血氧供应,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转运和吸收;改善肌肉痉挛,重塑椎体间动态平衡,从而减轻对神经的刺激,阻断疼痛的传导。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葛优躺”,不在沙发上瘫着玩手机,用靠枕垫在腰后,保持颈椎自然曲度;学习基本的颈部锻炼和保健方法,每天5分钟“靠墙站”,即后脑勺、肩胛骨、屁股贴墙,双脚离墙30厘米,能有效纠正颈椎前倾;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维护好颈椎健康,给大脑最坚实的“靠山”。(来源:威海市中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