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杨连弟连
王学俭
成语所说的“枪林弹雨”和“飞沙走石”,在朝鲜前线抢修铁路的铁道兵,体会得可谓最深刻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铁道兵保证了铁道成为炸不断的运输线。王学俭
杨连弟连的防敌机轰炸经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帝依靠空中优势,对朝鲜的铁路实行了狂轰滥炸。在这种十分困难的形势下,铁道兵部队英勇机智,随炸随修,保证运输通畅,支前物资不断运往前线。在两年多的斗争中,我们英雄的杨连弟连积累了丰富的防空经验。

杨连弟烈士
白天是“油挑子”(F-80)轰炸线路,每架载重磅炸弹两颗,如果是杀伤弹就是4颗。每天早晨9点钟至下午4点钟左右是其活动时间,来时有目的地炸,炸完就走。以后又增加了“大扁膀子”(P-47),带的炸弹多。在3月份以前的活动规律是:早9点至11点,下午1点至4点,每天两次,浓阴和下雨则不来。战士们说它按时上下班。3月至5月则是连续不断地轰炸,一天多至11批,每批几十架不等,采取重点封锁。有时晚上还来B-25投照明弹扫射,不让我们抢修。轰炸的重点地形是:直线开阔地或高填土的线路、水田地带(这一时期白天没有炸过桥梁,这是因为桥梁处有我军高射炮阵地)。根据敌机这个特点,在上级的指示下,连队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做好准备工作上。在敌机重点轰炸区,每公里散布200立方米石头,10至15根钢轨,100根枕木,不同高度的排架(1—2.5米高的3至4组),配件等也放在附近,另外还准备了灭火的沙子。敌机轰炸之后,全连出动,小弹坑回填土,大弹坑则立木排架,保证了昼夜通车。
敌机轰炸桥梁时多采取夜间出动B-29型,在高空水平投弹,在初炸一座主要桥梁时,往往炸不准。例如1952年1月18日晚第一次炸百岭川桥时,共投了11批300余颗炸弹,结果一颗也没扔到桥上。但在试行以后就能投准了,每次都炸一至几孔。但由于是间隔轰炸,每4天炸一次,杨连弟连能做到每炸一次通两夜车。因为他们根据敌机的特点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座桥上都按地形做了高低不等的木排架,做基础用的石头则堆在桥两岸,有充足的备梁(“工”字梁)。按敌机的活动规律,采取的对策是:固定抢修位、做好准备工作。
听声音就知道是什么飞机,用什么办法对付
战士们,尤其是老战士,防空经验特别丰富。他们听到飞机声音就能辨别是什么飞机。耳朵是防空的尖兵。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按声音知道来的是B29还是B25,或是战斗机,就是白天在敌机种类繁多时也能听出是“油挑子”或是“大扁膀子”,或是P51或F-86。最敏感的战士还能听出我们的小白燕(米格-15)和敌F-86的不同声音。战士们听声音知道机种,对防空是极为重要的。过去因为不能辨别声音,跑了许多冤枉路,现在就能应付自如。在晚上听到“哼哼”沉重的声音后,就知道一定是B29,这时就要赶快离开现场,越快越好,否则就要吃亏,一定要跑出以现场为中心半公里,最好是跑出1公里。如果听到“嗡嗡”声音轻的就断定是B25,根本不理它,因为这种飞机是打活目标的,如开灯的汽车、漏亮的住屋。白天听到战斗机或侦察机时,也可以不理它。如果听到沉重的浊音,就一定是“大扁膀子”,要赶快离开线路200米。
战士们不但会听,而且也会看,如果有两架飞得较高成X型时,就是侦察机;大编队的机群,大致4架一组,成横一字型,或3架一组,成三角型,在飞到现场上空不改变队形,就能断定不炸此处,如果拉开队型成先后一直线时,就一定要投弹。
根据以上判断,战士们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如果我们在现场工作,发现敌机轰炸时,一定不要怕暴露目标,要迅速离开现场。事实已证明敌机人员士气不高,硬着头皮带着指定任务(炸线路或桥梁或车站)来的,在我高射炮火网间钻,他扔下炸弹就算完成任务,不敢多逗留一点的。过去见了飞机就卧倒,怕暴露目标的做法,今天来用就是错误的。如果已经处在轰炸圈里,就要沉着地在先后落弹坑的间隙里,以跳跃式往外冲。卧倒后闭眼张口,胸不可紧贴地皮,防止震动受内伤。发现敌机扔杀伤弹时(爆炸声发脆,像霹雷声),一定要利用地形、地物,在爆炸中心20米没有好地形是要受伤的,到30米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杨连弟在抢修桥梁
宿营驻地要分散一点,主要是要躲开“投弹道”。夜间B29炸某座桥梁都有一定的投弹道。晚上我军高射炮一开火,敌机就会提前投弹,白天敌机怕得就更厉害。因此驻地防空很必要,住房要伪装,不要出来看热闹,以防被落下的炮弹碎片击伤。B29在晚上轰炸后,每投一批炸弹落地后就打出一个闪光弹,发出奇亮(是拍照用的)。有时B25专门来侦察轰炸情况,就在大桥上空连打几发闪光弹,它很响,在高空一千公尺左右爆炸,并不伤人。
定时炸弹过去曾给人们一种精神压力,个别单位也受过损失。杨连弟连经过不断研究和体验,得出这样的经验来:如果现场是很厚的黄土层,入了土的定时炸弹,只要人不站在上面(弹顶上),离开20米工作,它爆炸后也没什么问题,眼睛灵活点,不被大土块砸住就可以;如果是摆在地面上的定时炸弹(这种炸弹也往往是杀伤弹),想法卸掉它的引信,或把它拉走;如果现场是河卵石,又确知有定时炸弹,就一定要做好防备工作,因为这种地形定时炸弹最易伤人。过去就有因为把石头炸飞起来落下伤人的,这就是防飞石伤人。有钢盔更好,如没有就在现场用枕木搭些小木棚,定时炸弹一响就进去躲避。如果做起来不方便,每人备一块一寸厚的木板,遮住头也可以。这些办法都没有时,听见炸弹响,千万不能趴下。因为趴下面积大,容易砸伤。要两臂护头,蹲下就是了。
杨连弟连的口号是:不要麻痹大意装大胆!反对惊慌失措怕死鬼!该跑不跑不对,跑后不回来不对!
“固定防区”是完成抢修铁路的好办法
在入朝两年的抢修铁路实践工作中,战士们认为“固定防区”是个好办法,就是把这一段铁路抢修任务,固定给一个单位,长期负责。

志愿军在抢修被美军炸毁的桥梁
根据敌机活动规律,特别是近半年的规律,敌机轰炸的重点是:主要桥梁,像一团管区的百岭川桥、清川江桥、熙川江桥;开阔地、高填土处,水稻田附近的线路。据杨连弟连的调查,敌机自1月18日晚间第一次用B29炸过这些重点,至今没有改变。在敌人看出虽炸过我桥梁,但并不能阻断我通车时,在2月份就改用重型轰炸机炸我线路。当时82公里、98至101公里等开阔地带成了主要轰炸目标。敌机不断轰炸,我们随时抢修。抢修一孔一般的桥,最快是9小时,最慢是12小时,保证通车。这在以前要三四天才能完成,这就是“固定防区”的好处。
天津市杨连弟公园内的杨连弟烈士塑像
现在杨连弟连指战员完成任务的信心非常坚定。战士们讲:“老美你炸得快,架不住我们修得快,白天炸了,晚上修好通车。”为什么能这样呢?回答是:现在组织领导好,同志们的抢修技术提高了,大家对现场情况熟悉,材料工具准备得充分。杨连弟连半年来移防4次,从百岭川至北新岘一带,中间又回百岭川桥两次。5月2日回百岭川桥一带才算固定下来。大家都认为常移防坏处多,造成对新区情况不熟悉,工具、材料、地形都不熟悉,影响抢修工程进度。
现在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该连战士对现场的抢修已有充分的把握。不但领导上对本管区每段路是什么类型的钢轨、枕木情况如何,甚至哪根钢轨上有伤都知道,夜间溜道组侯秉臣等战士都知道哪段有几个弹坑,下雨哪里容易下沉,都清清楚楚。对沿线分布的材料,不论是大小零件,现在不论告诉哪个战士去取,都能熟练地取来。这都是“固定防区”的好处。
杨连弟(1919—1952),天津市北仓镇北仓村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弟攀上45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光荣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赴抗美援朝前线,在铁道兵团第一师一团一营一连任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他所在的连被授予“杨连弟连”光荣称号。
(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