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路上的红绿灯、斑马线,大家耳熟能详,它们如同交通的“指挥棒”和“安全线”,保障着道路的秩序与安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广袤的大海上,同样存在“红绿灯”和“斑马线”。威海通过打造全国首个海上“斑马线”,使威海海域商渔船碰撞事故下降幅度超80%。
威海东部海域备受海事部门关注,它是我国首个经国际海事组织审议通过的海上交通管理水域。威海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朱晨晓介绍,这片海域是我国进出渤海湾的重要海上物流运输通道。年均通过的商船艘次约14万,同时,大量渔船也在此水域进行捕捞作业。这两类船舶高频次交叉会遇,极易引发碰撞事故。

为强化海上安全管理,威海成立海上安全工作专班,协调海事、海洋发展两个部门,携手推进“渔商共治”。通过深入分析商船AIS航迹以及近十年来的商渔船碰撞险情,威海在成山头两制水域和石岛东南通航密集水域,分别划定“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并设立电子围栏。
朱晨晓表示,这相当于在警示区的北、南两端设置了“红绿灯”。大量商船进入这片水域时,系统会通过语音自动播发,或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干预,向商船发出安全警示,提醒其注意大量渔船的存在,提前采取减速措施,保持高度警惕并加强瞭望。
“红绿灯”虽发挥了有效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以石岛东南通航密集水域的警示区为例,其南北跨度达22海里,商船需长时间保持高度警惕,容易产生疲劳。而且,渔船在海域中分布零散,航行路线不固定,一旦疏忽,仍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朱晨晓进一步介绍,他们在警示区的中段水域,又划出一块南北跨度6海里的“渔船推荐航路”,即海上“斑马线”。引导出港渔船自西向东沿航路行驶,返港渔船自东向西穿越推荐航路回港。当大量渔船使用推荐航路时,工作人员也会提醒北上和南下的商船减速或停航。
过去10年间,威海沿海商渔船碰撞事故年均发生3-4起。自海上“红绿灯”“斑马线”划定以来,事故年均发生量降至0.67起,降幅超80%。其中,威海籍渔船在威海海域更是实现“零碰撞”。

渔船船东殷斌感慨,以往出海航行路线随意,遇到商船十分危险。如今有了新航道,既保障了渔船安全生产,也确保了货船安全航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谷靖雯 卢力铭 李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