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4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玉刚,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申屠青介绍《威海市2024年度劳动人事争议裁审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199件,涉及劳动者6928人,审结案件5199件,为企业和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79亿元。在已审结案件中,调解结案4295起,裁决结案873起,其他方式结案31起。
2024年,全市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428件,审结1413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类二审案件340件,审结320件;受理撤销仲裁终局裁决案件101件,其中撤销1件,占比1.04%。
裁审案件主要特点
全市仲裁机构与全市人民法院一审案件受理数量“双下降”。下降率分别为3.49%、8.4%。
诉讼阶段案件化解难度较大。全市人民法院审结案件中,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的仅占32.6%,大部分案件以判决或驳回起诉方式结案。
劳动报酬、经济补偿及赔偿金两类纠纷高发。该两项案由一直高居案件总量前两位,合计占比为仲裁阶段68.61%、诉讼阶段47.87%。
终局裁决准确率及裁审结果一致性高。对于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起诉至法院的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与法院审判结果一致的案件超过80%,且当事人申请中级人民法院撤销的仲裁终局案件中,撤销成功的仅1件。
新业态案件数量占比少,但呈上升态势诉求焦点突出。2021年以来,仲裁机构受案中新业态案件占比分别为0.5%、0.7%、0.8%、1.8%,当事人主要为网约配送员和网络主播两类,诉求主要集中在支付劳动报酬和确认劳动关系两项。
裁审衔接工作举措
拓宽多元化解渠道,加强案件诉源治理
前端疏导,打好纠纷化解“前哨战”。共同推进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及内部协商化解,完善争议协商规则,有效防止争议转化为案件,全面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前端疏导、化解能力。
源头预防,拧紧诉讼案件“增量阀”。构建群体性劳动争议预警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复杂争议的风险监测、分析研判和有效应对,尽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强化“一方+多元”联合调解力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诉调对接,按下调解联动“快捷键”。强化“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人社部门积极参与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探索推进人员协同、业务协作、诉前化解,以优势互补共同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解纷工作落实落地。
加强案件裁审衔接,共筑纠纷化解合力
同向发力,深化裁审联动。2024年,人社、法院联合发布7个典型案例和1部微动漫,召开联席会议7次,开展座谈研讨24次,组织同堂培训12次,在全省率先建立联合惩治虚假劳动仲裁工作机制,携手共建更高标准和谐劳动关系。
同频共振,凝聚裁审合力。常态化开展仲裁员与法官“同堂培训”“庭审观摩”“听庭评议”,研讨理论前沿动态,交流疑难复杂案件,以“共学”凝共识、促共建、达共赢。
同题共答,提升裁审质效。健全信息共享通报分析制度,互相通报年度案件仲裁、审判工作情况,共同研讨裁审差异,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构建预防化解争议多维防线。
拓宽各类渠道,提升普法宣传实效
加大联动协同普法宣传力度。将“普法宣传”融入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的全过程,邀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劳动者旁听庭审,以案讲法,最大限度发挥庭审教育作用。
拓展送法进企、法治助企深度。以“案后回访”打造案件全流程闭环管理,强化已结案件跟踪督办,有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同时组成政策联合宣讲团,实地走访送法进企,当面“问诊”规范企业用工。
提升仲裁与司法建议强度。通过“仲裁建议”做实企业合规管理后半篇文章,依托个案向相关部门、企业发出“定制化”仲裁/司法建议书2000余份,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制度,达到“处理一个争议、规范一个企业”的目的。
为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审标准,今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联合市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典型案例,此次共发布的案例涉及劳动关系确认及解除、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劳动者休息休假、非全日制用工因工负伤等方面。
相关链接
★威海法院今年劳动人事争议审判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打造专精队伍,着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精准化解能力
劳动争议案件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所涉法律知识庞杂。全市两级法院均组建了劳动人事争议审判团队进行专业化审理,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下一步,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通过“理论学习+审判实践+业务培训”的方式,引导办案人员加强对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学习理解,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疑难案例研讨,不断统一裁判方法和裁判标准,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审判质量。
依托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劳动争议处置质效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社厅在2024年开通了裁审协同一体化办案平台(“裁审齐鲁通”),主要服务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裁审数据互通、业务协同、提升纠纷处置质效。下一步,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裁审齐鲁通”平台功能,认真做好裁审信息录入、信息比对工作,依靠大数据对裁审差异进行分析研讨,不断统一裁审标准,减少裁审分歧;对劳动争议群体性纠纷进行常态排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劳动争议成诉情况及趋势性问题,及时向人社部门反馈涉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等重点领域的问题;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规范裁审尺度方面的指导作用。
不断拓展府院联动范围,构建劳动领域多元共治格局
经过全市人民法院和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在继续深耕裁审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同,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裁审+N”联动处置新格局。强化仲裁与审判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总工会、妇联、律师协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参与纠纷调解处置的便利性和非对抗性优势,打造裁审+总工会、裁审+妇联、裁审+律协、裁审+行业主管部门的全方位、多层次劳动人事争议解纷“生态圈”,整合资源,实现矛盾纠纷就地高效化解,劳动领域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促进新形势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我市将采取哪些有效举措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
密切常态沟通,切实增强裁审合力
优化裁审衔接平台建设。以全省“裁审齐鲁通”应用为引擎,不断增强裁审衔接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我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促进共享信息项目的应录尽录,实现精准对接。建立疑难复杂案件联动处理机制,对涉及人数众多,或有重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探索实行“案前信息预警通报、案中研讨统一尺度、案后总结类案推广”机制,加强信息互通、联合会商、联动协调,为依法妥善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提供裁审合力保障,不断提升劳动仲裁的公信力和法院案件处理成效。
推进联合化解,探索多元共治工作模式
建立起多种要素协同参与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支持,建立健全协调会商机制,明确各自责任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探索全市调解组织之间开展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经验和信息,打破地区限制,通过交流借鉴、合作共建等方式,互学共促,进行创新性探索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工作格局,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加强法律指导和执法监督,形成劳资多元纠纷共治格局。
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劳动争议化解高质量发展
结合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提升行动工作,推进协商调解队伍扩容提质,在夯实专业力量建设基础上,发展壮大调解队伍,整合用人单位工会力量,统筹推动基层协商调解队伍建设。注重协商调解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丰富培训形式,通过案例研讨、现场指导、庭审观摩、培训讲座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协商调解队伍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中坚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毕玲瑜/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