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威海高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区域学前教育教研交流平台,促进园所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威海高区教研中心构建了学前“三坊一部”研修联盟共同体,即游戏工作坊、课程工作坊、融+工作坊及“智慧+”资源部,聚焦幼儿园课程建设、游戏质量提升、教育评价改革和数字赋能发展四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建立跨园所教研协作机制,形成共研、共享、共成长的学前教育教研新生态。




近日,威海高区学前“融+”工作坊联盟教研暨教研基地园开放活动在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举行。威海高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学前教研员、“融+”工作坊全体成员、园校共同体山大实验学校一年级学部主任、各市区跟岗园长、高区各幼儿园业务园长、骨干教师等60余人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以“幼儿园生活活动评价”为主线,通过经验共享环境观摩、圆桌对话、分组研讨等形式,共探生活活动评价实施路径,为幼儿发展注入看得见的区域联盟“成长力”。
经验共享 让评价“活”起来

融+工作坊副坊主王瑶分享了《聚焦生活评价赋能:幼儿园生活活动评价的实践探索》,她从聚焦问题、研学共进、标准共建到园所实践四方面,就幼儿园生活活动评价如何在工作坊成员单位落地运用,阐述了“融+”工作坊在生活活动中的评价“四阶推进模式样态”。
高区丽景幼儿园教师邢亚惠分享了《当进餐成为一种“成长游戏”》,以游戏化评价的方式,从“角色扮演——多维能力评价”“量化评价目标与弹性评价”“小组互评与集体荣誉评价”三方面,让进餐评价变成孩子们能真实感受到的成长体验。
初村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梁秋月分享了《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阐述幼儿园立足“儿童视角”与“自然生长”,将进餐、午睡等日常环节转化为教育场景,通过动态观察优化策略、幼儿自主参与激活内驱、家园多元反馈凝聚合力,构建“观察-评价-支持”闭环模式,推动质量评价与个性化发展双提升。
环境观摩 让成长“看得见”

走进真实教育场景,参会者观摩了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与幼小衔接的可视化评价墙面,小中大班教师分别聚焦生活自理、任务意识、时间管理三个方面,从班级评价的项目、工具、方法及实施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享。高区学前教研员现场对观摩班级的评价开展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各班级下一步研究指出了思路和方向。
圆桌对话 碰撞思维火花
在圆桌论坛环节,融+工作坊坊主及成员代表、园校共同体、跟岗园长代表就“如何让评价既科学又有温度”进行了碰撞和交流。


融+工作坊坊主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园长杜巧妮结合园所实际,分享了“五维观察法”,从情感表达、社会互动、自主能力、学习品质、健康习惯五大维度,与工作坊成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为各园生活活动评价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园校共同体山大实验学校一年级学部主任段祥煜提出“幼小衔接需要关注情感适应”,引发全场共鸣。跟岗园长代表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王萍强调“评价应多元呈现,避免标签化”,并交流了评价与数字化融合的新工具使用。
分组教研 深耕一日生活
下午,参会教师们分成四个小组,围绕幼儿园生活中四大环节:晨间入园、进餐、盥洗与如厕、午睡展开“卷入式教研”。通过反推法从活动成果回溯至活动起点,梳理更新《威海高区幼儿生活活动行为观察指引》,为评价细则的落地优化实操工具。


威海高区学前教研员尹学英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她首先肯定了本次融+工作坊开放活动是对幼儿一日生活流程的深度探讨。她希望,融+工作坊和与会各园能够持续深化评价实施的步伐,将此次工作坊研修的内容分头实施、落地,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研、以评促发展,提高区域学前教育研修联盟的教研“生产力”。
下一步,威海高区将站在儿童发展的视角收集证据,从证据中支持儿童“可能的生活”,让每名孩子都能被“看见”,都能在爱的目光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来源:高区教体)
签审:孙 锋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