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权威发布 | 威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45.6万户,一揽子惠企措施来了……

2025-05-15 编辑: 孙晓丽

威海新闻网讯 5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宗浩,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于习文,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王君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燕,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斌,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邹辉,介绍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近年来,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关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等方针政策,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今年一季度
 
  ▷全市新登记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1万户,总数达到45.6万户。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营业收入增长3.9%;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3%。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7.7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5.4%,居全省第2位。
  ▷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77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9.6%,其中,出口234.7亿元,同比增长4.5%。
 
取得成绩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惠企服务水平
 
  搭建政企交流平台
  实现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全覆盖,2024年以来各类民企沟通平台共解决企业诉求620个。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市场化改革措施落地
  开展7期自查清理专项行动,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在全国率先上线企业合同履约信用服务平台
  探索“合同履约+信用调解”解决方案,帮助民营企业快速化解合同纠纷,获首届全国信用管理创新能力大赛“最具商业价值奖”。
 
  推进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印发《威海市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方案》,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实行线上与线下“双轨”修复。
 
  壮大民营市场主体规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
  支持产业链民营企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24年以来

  ▷争取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支柱型雁阵集群。
  ▷4家民营企业成为省“头雁”企业。
  ▷5家企业入围2024山东民营企业200强。
  ▷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857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7%。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建立全市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在库项目951个。
  ▷2024年完成投资超过1050亿元。
  ▷威海泓淋电力新能源产业园等4个项目入围全国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
 
  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力度
  ▷促成31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36.3亿元。
  ▷1个项目入选全国25个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3个项目入围国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项目清单。
 
  强化惠企政策支撑,夯实要素保障体系
 
  深化省级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建设
  完善“威企通”平台政策兑现功能,动态更新“威海市惠企政策集成卡”。
  ▷汇总各级惠企政策306项。
  ▷扫描下载超过20万次。
  ▷实现民营企业全覆盖。
 
  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次培育工程
  ▷每万家法人单位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全省第一。
  ▷民营企业占比98%以上,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80家。
 
  完善“1+N”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
  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伙伴育苗三年专项行动”和“银行行长进商会访企业”等各类活动,实现常态化、便捷化、网格化融资走访。

  截至2024年底

  ▷累计对接企业及重点项目融资需求2751条。
  ▷解决融资近200亿元。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涉企监管执法服务
  ▷涉企检查次数降低了27.8%。
 
  规范涉企执法办案
  ▷在全省率先开展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创新构建“侵权判定+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办案周期压缩70%。
  ▷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打造“调解+行政+仲裁+司法”的“四位一体”纠纷化解体系,1个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省十大典型案例。
  ▷成立全省首个企业信用调解委员会,首创“信用+调解”四步工作法,实现民商事案件收案数“三连降”。

下步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落实好省、市工作部署,做好宣讲工作和法律实施,以更大力度破除市场壁垒,打造民营企业各展所长、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塑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让惠企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加快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试点建设,做好“惠企政策集成卡”动态更新,完善“快申快享、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在线发布”4张事项清单,加快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平台省市县三级共享应用。
  ▷开展“政策大讲堂”,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评估机制。
 
  加力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融资、创新资源、高素质人才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开展重点民营企业培育行动,完善重点民营企业库。
  ▷健全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全市能源、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布局,为民营企业参与“两重”“两新”提供更多便利。
 
  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落实国家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定期开展专项清理行动。
  ▷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
  ▷健全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发挥全市各类联系服务企业平台作用。
 
  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开展宣讲活动,实施法律落实专项检查。
  ▷深化涉企纠纷调解,健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衔接机制,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开展涉民营企业行政执法问题整治专项行动。

  相关链接

  市发改委将如何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实施,加快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普法宣传解读力度
 
  ▷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活动。
  ▷建立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开展法律法规落实专项检查。
 
  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权益
 
  ▷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定期清理违规设置的市场准入壁垒。
  ▷深化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在更多领域简化准入流程、减少行政干预、降低交易成本。
 
  抓好政策法规落地见效
 
  ▷扎实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省级试点建设,完善“快申快享、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在线发布”4张事项清单。
  ▷完善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实现诉求收集、分办、办结、反馈、回访等全流程闭环管理。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主要举措有哪些?
 
  实施科技企业强质计划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2024年分6批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80家,全省第5,每万家企业法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全省第1。
  ▷分2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58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24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全省第2。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任务,牵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全市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0多个。
  ▷统筹资源加快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2024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100多项,争取资金超3亿元。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三年为2625家企业争取省级企业研究开发补助1.54亿元,为218家企业发放市级企业研究开发补助2050万元。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吸引集聚“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近三年
 
  ▷累计培育国家级人才27名、省级108名。
  ▷为8家创业人才企业争取省级股权投资4960万元。
  ▷首批选派科技副总23人、协同创新工程师83人。
 
  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支撑力
 
  ▷2024年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809笔,贷款总金额31.6亿元,同比增长23.87%,惠及企业627家,居全省第3。
  ▷近三年,推荐91家企业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支持881.6万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0%,为6家企业争取省科技股权项目支持8160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创新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科研设施,建立健全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科技金融支持水平。

  威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
 
  近年来,市工信局聚力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倾力打造“全周期培育全要素赋能”服务生态,全力打造优企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857家。主要呈现以下运行特点:
  ▷经济效益好:近三成企业营收增速30%以上,超六成企业利润正增长,超八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
  ▷创新能力强: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19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391项。
  ▷专业化程度高:77.2%的企业属于工业“六基”领域,76.1%的企业为国内外知名企业配套,24.7%的“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的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聚焦成长全周期,常态化巡诊赋路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提升库,逐企梳理培育路径。
  ▷整合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普惠辅导200多场,惠及企业1200多家。
  ▷我市相关做法在全省作典型交流,并被国务院领导小组《中小企业工作要报》转发推广。
 
  整合资源促创新,系统化科技赋智
 
  加力构建“企业主体+人才支撑+平台赋能”的一体贯通创新体系,产学研协同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强化平台支撑: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37家。
  ▷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近两年指导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4人、省级29人。
  ▷强化项目支撑:2024年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04个,今年计划实施180个,推动新增省级“三首”创新产品34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等重点指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优化要素强保障,精细化管理赋值
 
  ▷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用地用能等惠企政策,2024年安排市级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优质项目641个,其中70%实现免申即享。
  ▷弘扬企业家精神:开通地方纳税50强企业家机场绿色通道,探索设立企业家专享卡。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健全“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中小企业群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增强。
 
  财政部门在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主要工作

  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资源,贷款余额五年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15.36%,位居全省前列。截至3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6247.93亿元,较年初增长6.03%,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300.58亿元,较年初增长6.68%。
  ▷全市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3月份全市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
 
  开展民营企业金融直连服务工作
 
  ▷建立了市、县民营企业直连库,对每家企业明确金融服务团队。
 
  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
 
  ▷建立“1+N”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每年召开各类“政银企”对接活动30余场次;
  ▷建立惠企金融政策、金融产品、融资需求“三张清单”,及时更新并在银企间双向推送。
 
  优化金融伙伴服务
 
  ▷制定《2025年“金融汇•产融共兴”工作方案》;
  ▷深入开展“助企惠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对接走访等金融服务十二大专项行动;
  ▷全面建立“金融伙伴”联动机制,“一企一策”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性融资服务。
 
  下步举措
 
  解决好金融机构“多放”问题
 
  ▷密切跟踪对接上级扶持政策;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督导,争取上级行更多信贷资源;
  ▷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降低首贷获得门槛,全年新增首贷企业不少于2500家。
 
  解决好金融机构“敢放”的问题
 
  ▷综合运用好风险补偿、金融伙伴等政策“工具箱”;
  ▷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科技型民营企业为重点,强化上市后备资源培育。
 
  市场监管部门在违规收费治理方面有哪些措施?
 
  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公用事业等涉企收费主体开展集中检查。强化对新出台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增量文件审查力度,全面清理排除限制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存量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市已建立涉企收费监测点55个;
  ▷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自查文件210余件;
  ▷会审政策措施66份;
  ▷审查提出修改意见16件。
 
  下步举措
 
  常态化开展整治涉企乱收费专项行动
 
  ▷聚焦行业协会商会、商业银行、交通物流等领域,重点查处自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转嫁费用等问题;
  ▷强化对货运领域陆路、海运口岸收费抽查检查;
  ▷开展水电气暖领域价格收费整治“回头看”。
 
  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归集转办机制
 
  ▷推进涉企收费监测点建设,常态化收集涉企收费问题线索;
  ▷完善问题线索归集、共享、转办、跟踪整改机制,对违法违规收费问题早发现、早治理;
  ▷对整改情况进行定期回访,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加强对涉企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
 
  ▷制订企业合规指引清单并动态完善;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推进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制度建设
 
  ▷加强与发改、财政、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治理工作机制,强化涉企收费政策常态化宣传解读;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违规收费主体的联合惩戒力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晓佳/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