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Hi米漫谈丨别让刷屏的5秒,刷丢了人生

2025-06-23 编辑: 郝暖
  近日,杨妞花打拐经历将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消息被频频转发,此前全网关注的杨扭花被拐案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拐卖17名儿童的人贩子余华英被执行死刑,可公众对被拐卖儿童的关注却不应停歇。据统计,2023年我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436起,那些被毁掉的童年、被覆盖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模糊的亲人的面孔,是每个被拐儿童和家庭不可触及的伤痛。拐卖,可能只是发生在一个低头看手机的瞬间。

  危机四伏
  人贩子可能比你更懂儿童心理学
 
  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我差点弄丢了孩子”的视频。随着天气渐热,小朋友的户外活动开始多了起来,家长们忙着“晒”娃的同时,也要做好防拐防骗等安全教育,带娃外出应注意什么?遇到陌生人怎么做?网红大V们揭露人贩子的种种套路,为不少有娃家庭敲响警钟。
  相比“给糖吃”的低端骗术,一些人贩子熟知儿童心理学,先是伪装成父母的朋友反复在孩子面前刷脸,接着趁家长不注意迅速将孩子转移,完成剃头换装等一系列手段,等家长回过神来就“悔之晚矣”。要知道,人贩子的脸上可没有任何标记,家长必须防患于未然,尽早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将“不随便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找警察”刻在孩子的脑海里,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一旦危险来临能够第一时间自救。学校也要做好警示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科普,如幼儿园老师在放学时确认来接孩子的是不是父母,中小学阶段解决好寒暑假及上学放学时的家校衔接等,面对潜在的危险不心存侥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大海捞针
  “打拐代言人”敲响社会警钟
 
  人脸识别、指纹采集、DNA查验、360°监控,在大数据如此发达的今天,找回一个被“藏”起来的人仍然如同大海捞针,任何一个掉以轻心的瞬间都有可能成为弄丢孩子的灰色地带。
  人贩子为何能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也许有人说,拐卖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可对于受害人及家庭来说,这不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而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打拐,打的不只是犯罪,更是在全社会敲响法律警钟,重振法律威慑力,让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不要掉以轻心,让社会关注被拐儿童家庭,让犯罪嫌疑人无处遁形。
  此前,《亲爱的》等影片带动志愿者加入寻亲行动,电影《复仇的决心》立项后,杨妞花将正式成为“打拐代言人”,让更多人打破“拐卖遥远”的认知隔阂。当然,在杨妞花案的影视化过程中,还需平衡好商业诉求与社会责任,避免对被拐家庭造成二次伤害。从“开水洗头”到亲手复仇,受害人杨妞花在自传《一路生花》中记录了自己5岁起被拐卖的心路历程,这条回家路她走了26年,而更多“杨妞花”们的回家路,究竟还要走多少年?
 
  “天网”恢恢
  人人喊“”,方能“天下无拐”
 
  严惩人贩子,希望正义不会缺席,这是所有被拐家庭共同的心愿自我国开展“团圆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找回了自己的亲人。被拐卖的孩子重新找到家,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而更多“待价而沽”的孩子在渺茫的希望中被磨平了棱角,让人闻之落泪。打拐既要靠公安部门的重拳出击,也要靠全社会形成“打拐”合力,铲除买卖人口这片滋生罪恶的土壤近年来一次次修订的反拐行动计划,让“买方入刑”“十年追溯期”等条款进一步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公众法律意识,而普法之路唯有行而不辍,方能彻底拔除毒瘤。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则“怀疑前车司机拐卖儿童果断报警”的视频,故事的最后是好心人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而评论区的网友们都在庆幸这场乌龙,纷纷表示“这样的闲事以后请多管”。这不禁让人感叹,近几年大家对拐卖儿童的案件关注度越来越高,防范意识逐渐增强,打拐成效显著提升,社会对打拐的关注无论如何都不会过火,只有人人喊“”,方能“天下无拐”。
  当银幕亮起,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个故事的终章,更是一个“天下无拐”的时代序曲。愿永夜之外,仍有星河璀璨。(来源:Hi威海客户端  岳潇/文 仲鹤/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