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一生为民志坚贞——荣成早期党组织负责人丛烈光

2025-07-01 编辑: 史秀英

一生为民志坚贞——荣成早期党组织负责人丛烈光

        回顾胶东革命历史,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筚路蓝缕、奋勇前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信念坚定、一心为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工作着,他就是为威海卫党组织播下革命火种、发展了最早一批共产党员的中共荣成特支书记丛烈光。

        丛烈光

        上下求索信念坚

        丛烈光,原名丛培塦,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后店子村。丛烈光小时候就读于石岛私立明德小学,这所学校是在维新思潮推动下由地方乡贤倡议并筹款创办的,明德取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意,是荣成当地第一所有别于私塾的新型学校。丛烈光在这里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并与郭永怀是同窗好友。

        荣成县石岛私立明德小学第八级毕业生合影

        1931年春,在荣成师范学校读书的丛烈光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学校校长蔡仪真、留苏回国的共产党员王翼之等经常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语文教员舒益仁也常给学生推荐许多进步书籍。这一切,激发了丛烈光追求革命真理和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31年秋,丛烈光转学到威海卫公立第一中学(简称威海中学)。读书期间,他思想活跃,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并担任威海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威海卫青年学生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学校当局无理阻挠,学生们以罢课进行抗争。由于丛烈光是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成员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反动当局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学校,回到荣成宁津老家。

        1931年冬,丛烈光参加了国民党荣成县政府在石岛开办的甲长训练班,由在甲长训练班任教的中共荣成特支书记孙己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荣成党组织发展的第一批党员。1932年1月,丛烈光等这批党组织的新生力量遵照党的指示,离开石岛甲长训练班,分赴荣成县南部开展工作。

        星火如炬接力传

        为便于长期开展党的工作,中共荣成特支由石岛迁至斥山村。此时,丛烈光也在荣成南部积极开展工作,他在家乡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在群众中秘密地讲解革命道理,团结进步力量,培养入党对象,先后发展了邢礼文、张可人、韩守国为共产党员。后来,邢礼文等人又发展丛日霞和杨宝贞等为共产党员。通过这些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党的活动迅速开展起来。期间,丛烈光与文登共产党员盛福东进行联络,将相关联络情况报告孙己太,使荣成、文登两县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原威海卫公立第一中学,现威海二中

        丛烈光入党后,主动担当作为,通过同学的关系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传承接力革命星火,扩大党的影响。1932年3月,威海中学学生、学生骨干汤福山作为积极分子参加威海卫第三次抵制日货的学潮,为平息学潮,威海卫管理公署勒令学校提前放春假,汤福山回到家乡石岛。

        丛烈光根据汤福山在学潮中的表现,于同年4月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汤福山成为威海卫第一名党员。汤福山回校后,又发展同学于荣瑞入党。不久,丛烈光也回到威海中学,介绍刘德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成为威海卫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1932年4月,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在威海中学成立,汤福山任组长。这一年,汤福山、刘德顺年仅17岁,于荣瑞22岁,年龄最大的丛烈光也不过23岁。

        在这样一批威海地区早期共产党员的带动影响下,威海地区革命的火焰迅速燎原。1932年夏,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或“七乡师”)正式开学,“七乡师”招收第一批学生,文登、荣成两县党组织安排了部分共产党员到校学习,以读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党的活动。同年9月,成立了学校第一届党支部,刘家语(谷牧)任书记,丛烈光任组织委员,邢礼文任宣传委员。“七乡师”党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不到一年,党员达到30多名。

        “七乡师”一度成为中共胶东特委开展工作的基地之一。1934年3月,中共文登县委成立,丛烈光任组织委员。后因叛徒告密,党支部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党的指示,将已经暴露的党员分散转移到外地工作,丛烈光受中共胶东特委派遣前往驾马沟村小学(今属乳山市)教学,负责与中共胶东特委的联络工作。1934年冬,党组织根据形势的变化安排丛烈光返回家乡。丛烈光回乡后,立即将荣成南部无人领导的共产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并根据胶东特委的指示,重新建立了中共荣成特支,并担任特支书记。

        丛烈光在宁津一带积极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使党员数量发展到30多人,为党的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从此,荣成南部党的活动又恢复开展起来。

        1935年春,丛烈光以项家庄小学教员的身份开展党组织的工作,针对封建教员成立“教育研究会”拉帮结派、排斥进步教员的情况,他与王一平、毕庶梓发动10余名教师成立了“新教育研究会”,团结进步力量,打击封建势力。

        胶东“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前,中共胶东特委决定在石岛组成暴动第三大队,大队下设三个中队,丛烈光任石岛暴动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敌人发现暴动意图后,随即增加了岗哨,加强了戒备,参加暴动的各路队伍都因此撤退。“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丛烈光被迫离开荣成。

        转战南北不息肩

        面对暴动失败后严峻的斗争形势,丛烈光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毅然离开家乡辗转多地,继续寻找上级党组织。1936年起,先后在博野、西安、太原等地从事地下兵运工作。西安事变后,党组织派刘其人、丛烈光等到山西军阀阎锡山处工作。1937年,丛烈光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工作,任阳曲县牺盟会特派员。1938年,担任中共山西省偏关县委书记。

        偏关(曾称偏头关),位居雁门关、武宁关等外三关之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要地。面对长驱直入的日本侵略军,丛烈光和偏关县县长梁雷一起在雁北广袤的大地上,保护生产,发动游击战争,把偏关县旧政府改造成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1938年2月25日,面对日本侵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丛烈光和梁雷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撤离决定,将领导机关转移至群众觉悟高、工作基础好的柏家咀村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

        1938年夏,党组织安排丛烈光到延安学习。是年秋,丛烈光被派回山东,担任中共蒙阴县委党训班主任和党总支书记。1939年秋,调任胶东北海地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起,先后担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代理西海地委书记和胶东区公安局局长等职。1944年12月,中共青岛工委重建,丛烈光任青岛工委书记。工委成立后,即着手整顿市内党组织,成立3个特别支部,3个特支均由工委单线领导,并通过建立政治交通线和派遣打入等方法组织开展青岛市工委的地下工作,为里应外合解放青岛作出了贡献。

        中共青岛工委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丛烈光于1946年到华东党校学习,学习期满后,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海防委员会副书记、海防办事处副主任。1948年,担任中共济南市委社会部办公室主任,济南市督察室督察长。1949年6月,华东局电示:华东警官学校留济之300余名师生,今后领导与供给统归山东分局社会部,并改为“山东省警察干部学校”(现山东警察学院)。根据当时留校学员的思想状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社会部派丛烈光加强学校的领导工作,任学校教育长,对留校学员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整顿后,挑选了70名学员分配到济南市公安局和劳教所工作,对不适合做公安工作的162人遣散回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丛烈光总是满怀工作热情,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到1954年,丛烈光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学习期满后,担任中共中央第三(上海)中级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56年,担任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1960年,担任上海财贸干校副校长。1978年,担任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1982年离职休养。

        2009年1月25日,丛烈光病逝于上海。在革命年代,丛烈光随身携带一个文件箱,文件箱与丛烈光形影不离。它满载着众多文件、书籍、文稿和随身用品,陪伴丛烈光为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奔走四方,为巩固和发展党的事业殚精竭虑。这件珍贵的文件箱见证了他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也见证着共产党人的不朽信仰,蕴藏着革命先驱的先锋本色!

        在胶东革命历史上,无数革命先辈怀着一颗为党为人民的赤诚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无数革命先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后世的幸福生活。重温并牢记革命前辈的光辉履历,才能不忘来路,才能行稳致远。(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