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王,又叫李龙爷、李老爷,流传最广的名字是“秃尾巴老李”,是文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神话人物。“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时期,李龙王被孝宗皇帝授“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之职;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封李龙王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黑龙王”;道光皇帝又赐“溥惠佑民”四字,将其列入国家祀典。从此,李龙王从文登龙成为影响全国的中国龙,这在中国民间的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荣誉。


“溥惠佑民”匾额
由于流传区域广,李龙王的传说形成了多种版本,但文登的记载最早、最完整、最系统。
清康熙本、雍正本、道光本、光绪本《文登县志》,以及清代文学家袁枚《子不语》等古籍典志,都对李龙王神话传说发源于文登的历史有明确记载。


光绪本《文登县志·古迹》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最早记载见于清康熙本《文登县志》:“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李姓妻郭氏)汲水河漄,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乃娩,无儿胞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绕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似中其尾……”


柘阳山龙母墓
李龙王对母仁孝,人人称颂。龙母去世后,乡亲将其葬于柘阳山下。一日山中云雾四起,远远看去好像有龙在柘阳山顶徘徊。等到天晴后,村民们发现,龙母郭氏坟已被迁至柘阳山顶。而后每当雨雾聚集、断尾龙出现,这一年即为丰年。于是当地人建起了龙王庙,用以祭拜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年丰时稔。后来,李龙王又将其母改葬于昌阳山,传说李龙王的母亲曾在这里显灵,乡人于是将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并在山上修建龙母坟,保存至今。


回龙山龙母坟
在坊间口口相传和文人的推崇之下,李龙的故事愈传愈广,故事版本也不断增多,情节更为曲折,演绎出来李母教子、拜师学艺、李龙受封、送伞报恩等故事。
明末清初,在胶东人“闯关东”的影响下,李龙王的故事被传到东北三省,并产生佑护山东老乡、保护行船安全的情节,成为了异乡胶东人的庇护神,也进一步扩大了李龙文化的影响力。在流传过程中,各地形成了版本不一、各具特色的李龙传说,但因其“孝、忠、义、信”的统一精神内核,最终在大江南北形成了普遍的李龙崇拜。
几百年对李龙王的崇信,使得文登境内修建起很多祭拜李龙及龙母的宫观庙宇,祭祀的山会庙会也越来越多。在众多山会庙会中,选择每年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和六月初八李龙生日时举办的为多,其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有回龙山、柘阳山、花石山、棋盘山等处,其中回龙山山会“甲于东方”,最负盛名。回龙山山会自1714年始,至1939年最后一次庙会,前后持续了225年。因日军侵占文登,山会从此停办。
2007年回龙山山会恢复,首届李龙王文化山会在回龙山举行。在现在的山会期间,除了祭祀大典、文艺汇演、贸易活动,现场另设有优质农产品和非遗展区,山东村专门设有“百米龙母盛宴”,周边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来这里享用。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李龙文化,也让子孙后代留下仁孝的印记。


回龙山山会微缩景观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深受胶东半岛地区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它的发源与兴起,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传说故事所折射出“孝、忠、义、信”的人文精神及道德取向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如今,李龙文化作为“文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来源: 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
签审:孙 锋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