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动欧亚拓宽共赢发展新空间
——第四届威海国际周系列报道之对欧合作篇
眼下,落地综保区已5个月有余的德国贝里家宠物食品项目,迎来建设“锐变期”——车间内部装修基本完成,湿粮生产线的主体框架加紧搭建,静待设施设备入场调试。

“项目预计10月份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超7000万元。届时,在威海打造‘德国领先技术研发+国内生产基地+国际国内双市场’战略工厂的目标,也将由蓝图变为现实。”项目负责人介绍。
距离德国贝里家宠物食品项目30公里外,一批来自欧洲市场的“老面孔”也在接续上新、行动不断——德国马夸特三度牵手威海,将13条生产线迁入威海;重整后的博优化纤(威海)有限公司,带动当地形成“机械装备—农资生产—织物加工”的果业配套产业链……

长期伙伴深耕共赢,新锐力量加速布局,传递着我市对欧经贸往来的澎湃活力。据我市商务部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市有欧洲投资企业71家,实收外资2.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体育用品等领域。2024年,1654家本土企业与欧洲47个国家保持贸易往来,合计进出口额23.8亿元。
透过这份数据,可窥见我市商务部门精准服务推介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今年以来,威海全球合伙人事业中心驻欧经贸代表处的拜访行程始终处于“满档状态”:德国知名电商巨头Internet Up、冲压机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来普林格、电动单车生产商Metz、Einkommensteuer24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奥地利商会、中国意大利商会、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法兰德斯中国商会、德中友好协会……不仅拜访密集,参展推介脚步也一刻不停。
“今年1月以来,我们依托德国科隆亚太采购交易会、荷兰全球自有品牌展览、阿尔及利亚汽配展览会等重点展会,积极引导威海企业参展洽谈,开拓欧洲市场。”驻欧经贸代表处负责人介绍,借展会契机,邀请欧洲企业、机构组团来威考察访问,进而更好地认识威海、了解威海、投资威海。
近年来,锚定欧洲传统市场,我市充分发挥驻外机构联系密集、资源广泛的优势,精心梳理项目线索、精准组织高质量招商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力量作用,激活商会、协会资源网络,汇聚多元资本、前沿信息及高端人才,营造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以才引才良好氛围,有效拓展威海在欧洲的经贸促进渠道。
成效可见一斑。仅去年,我市接待驻欧洲所在地客商百余人,促成威海汉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相关企业达成冷压榨油机产品年销售额200万欧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威海润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迪拜果蔬交易市场、德国相关企业达成农产品出口和转运合作意向及收购意向。
双方经贸往来繁荣畅通的背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其增添了不少动力,推动着我市对欧合作布局逐步实现从“单向引进”到“双向赋能”的生态跃迁。

近日,伴随着一声浑厚的汽笛声,满载着40个轮胎货物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在山东港口威海港装车发运,将一路向西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
从“地理重构”到“文明对话”,作为我市链接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的开行为我市全球化发展掀开崭新篇章。“依托威海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我市先后开通威海至德国杜伊斯堡、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蒙古乌兰巴托及俄罗斯莫斯科的中欧、中亚、中蒙、中俄铁路班列。”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我市还持续畅通“欧亚班列+海铁联运”过境通道,在经重庆、西安集结编组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增开经乌鲁木齐、喀什的过境班线,持续压缩转关、换装作业时长,使威海从单纯的货物运输节点,蜕变为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换向器”。
截至目前,我市中欧班列国际线路达到6条,出入境口岸拓展至6个,已联通德国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等超50个境外城市与站点,实现海铁联运、海空联运、海陆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联动发展。
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促进我市生产要素跨国优化配置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也拓展了威海企业同欧洲客商共享发展成果的深度与广度——

中东欧高价值成果创新合作大会暨2024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吸引来自全球的70余位嘉宾参加,共同见证中欧新能源汽车教学技术研发中心及中东欧(威海)中小企业科技合作平台揭牌成立,现场签订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6个合作项目,构建起产学研合作的跨国创新生态;
与欧洲国家缔结10对国际友城,逐步消解了威海与欧洲地区的地域隔阂,构建民间友好的“情感共同体”,也为威海对欧合作提供了“可持续的未来”;
……
“紧盯欧洲这一传统市场,我们将继续按照以‘经贸为基、物流为脉、创新为媒、人文为魂’的思路,持续挖掘‘存量价值’,开拓‘增量空间’,努力让每份资源都流向最具潜力的合作节点,为中欧交流书写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威海方案’。”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市商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