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珠子很可爱,很漂亮,仅需1000日元……”6月20日,在威海职业学院电商学院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内,几名大二学生手持各色晶莹剔透的串珠,用流利的日语热情地推介。这并非模拟演练,而是学生们以个人真实账号进行的跨境电商实战。镜头之外,学生助播正聚精会神地处理着后台订单、物流追踪。
近年来,综保区与威海职业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以企业真实业务场景为土壤,融合学校教学资源,精心打造“理论+实操+创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跨境电商人才供需壁垒,助力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
酷澎、速卖通、亚马逊等国际主流电商平台上的真实店铺成为学生的“沙场”。综保区邀请资深跨境电商导师定期辅导,培养路径贯穿从产品调研、上架、推广,到图片视频营销、数据分析的全流程运营能力,并同步提供创业孵化支持,鼓励学生运营个人账号。
得益于系统学习和实战操练,即将实习的电商学院学生徐寿涛敏锐捕捉到韩国男士用品细分市场机遇,凭借积累的讯息资源,已着手筹备在威创业。
“我从大二开始学运营,对提升产品曝光与转化率等流程驾轻就熟,学校提供的实战平台让我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徐寿涛说,“最关键的是背靠综保区,货源、物流、政策信息触手可及,创业的底气就在这里。”
跨境电商产业爆发式增长,也凸显了专业人才的紧缺。威海职业学院电商学院教学副院长于红对行业痛点有着深刻洞察:“跨境电商腾飞面临两大关键挑战,一是语言文化壁垒,二是应对市场风云变幻的敏捷性。”
为此,该学院整合韩语、英语、日语等外语专业力量,围绕学生需求提供语言培训,并引入项目化实战教学,将跨境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直接搬进课堂,学生“真岗实做”,在真实商业环境中淬炼成长。
这种紧贴产业脉搏培养出的实战型人才,一进入市场便成为“稀缺资源”。“电商学院的人才很抢手,我们早早就去学校预订了。”威海美坤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光坦言,“我们需要熟悉平台运营、跨境支付、报关清关实务等业务的人才,学校的定向培养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今年,威海职业学院电商学院首批跨境电商专业学生迎来毕业,68名毕业生中,有20人计划自主创业并完成公司注册,剩余毕业生大部分选择留在威海本地企业实习就业。
“后续,我们会围绕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国际跨境电商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综保区相关负责人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通讯员 汪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