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奋战胶东 夙夜在公——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刘坦

2025-07-08 编辑: 孙晓丽
奋战胶东 夙夜在公——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刘坦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艰苦岁月里,胶东大地上无数位如他一样平凡且伟大的英雄挺身而出,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而无私奉献。民族需要英雄,英雄就如同漫天星空中不朽的恒星,精神光芒点亮每个人的信仰与希望。他是如此平凡,但平凡孕育了伟大,伟大又出自平凡,他就是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刘坦。

刘坦
 
  义无反顾 投身革命

  刘坦,原名刘振庆,化名李文隆。1910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顾家村(现属莱西市)。年少时,刘坦在邻村田家村小学读书。该小学的教员因受五四运动影响,在授课时常给学生讲授一些新思想、新知识。受进步教师的启发影响,刘坦积极追求进步。
  1925年8月,刘坦与刘兰芳、田绰永等20余人在田家村小学成立“少年同志社”(后改名“乡村教育研究会”),从事乡村教育研究。
  因受《大众哲学》《莫斯科印象记》等革命书刊的影响,“少年同志社”后将宗旨改为以反对封建迷信,宣扬自由民主为内容的研讨与宣传。1927年,刘坦转学到县立崖后第七小学,英语教员庄国瑞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送给刘坦阅读,“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这年冬天,刘坦与本村顾丹秋办起了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三民主义”,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
  在动荡飘摇的艰难岁月里,刘坦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1930年后到北埠后村小学任教员,以教学为掩护向群众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在教学期间结识了招远、莱阳边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分析时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933年6月,刘坦受到革命理想的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为国为民的戎马生涯。同年,担任中共莱阳西北部边区委委员、中共招(远)莱(阳)特支委员。刘坦积极开展工作,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从道头到马连庄,从夏店到毕郭,带动了招(远)莱(阳)边区一带党组织的发展。
  在扩大党的队伍的同时,招(远)莱(阳)边区委组织党员在周围村庄、集市、学校撒传单贴标语,揭露军阀政府和地主豪绅欺诈勒索、草菅人命等罪行,发动贫雇农起来同地主恶霸展开增加雇工工资和减租斗争,这些活动使莱阳西北边区党的工作蓬勃发展。1934年1月,刘坦做向导带领莱阳县委游击队到招远马家乡公所和大地主马维训家智取两支“手提式”冲锋枪和300块现大洋。
  莱阳党组织的蓬勃发展,党的武装不断壮大,引起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恐慌。国民党莱阳当局大造反共舆论,制造白色恐怖,疯狂捕杀共产党员,莱阳西北部的招莱边区是国民党反动派搜捕的重点地区,刘坦被迫转移到黄县、蓬莱一带,以做短工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34年6月,时任中共招莱特支书记的李厚生在文登与胶东特委接上关系,根据中共胶东特委指示,刘坦回到招(远)莱(阳)边区恢复整顿党组织,在极其危险环境中,秘密发展新党员,恢复整顿了一部分党组织。
  1934年11月,团省工委调刘坦、李厚生到青岛受训。受训结束后,团省工委决定让刘坦负责恢复发展招远边区党组织,刘坦按上级指示撤销招莱特支,在招远夏甸成立招远特支,并担任书记;莱阳边区党组织暂由他人负责,待机移交莱阳县委。1935年4月,团省工委遭破坏,叛徒以省委名义骗刘坦和李树芬去青岛汇报工作。
  二人一到青岛便被特务逮捕。为保护同志,面对审讯他矢口否认同去的人是中共党员。结果同去的人获释,刘坦则被判刑5年入狱,先后辗转在李村第八监狱、青州监狱关押。在狱中他以绝食方式,继续坚持同敌人斗争。

  星火招莱 血沃胶东

  卢沟桥事变后,刘坦被押送至济南反省院。在抗战热潮中,济南反省院的政治犯组织起来斗争,要求出狱抗战。根据国共谈判达成释放政治犯的协议,1937年10月,刘坦获释回乡。
  出狱后的刘坦回到家乡,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中共招(远)莱(阳)平(度)掖(县)边界临时委员会。1938年,先后任“民先”驻莱阳城办事处主任、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参与莱阳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在中共莱阳县委的领导下,莱阳人民的抗战运动如火如荼。可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处心积虑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8年6月制造了南岚事件。6月24日,国民党南岚乡校将党组织接管的马连庄小学查封,逮捕了校长田绰永等人。时任莱阳县委书记的刘坦立即发动师生和群众一千余人,于26日到南岚向国民党乡校请愿谈判,要求放人。刘坦要求摒弃前嫌一致抗日救国,他在南岚戏台上作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演讲,向群众宣布:“我们是和平请愿,当前主要敌人是侵华日军,只要乡校放人,我们仍与乡校团结抗日……”当请愿群众到达南岚村北岭时,遭到50多名乡校士兵的殴打和枪击,2人牺牲,另有4人重伤,6人轻伤,刘坦左腿被打断。

时任胶东行署主任的刘坦(左四)与同事在河崖村合影
 
  南岚乡校枪杀请愿群众事件发生后,刘坦等20多人被捕。莱阳县委在揭露国民党莱阳县政府枪杀请愿民众、破坏国共合作、无理捕人等罪行的同时,积极营救被捕人员。经过斗争,刘坦得以保外就医。此后,刘坦离开莱阳到中共胶东区委工作,历任胶东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代理组织部部长兼牙前县委书记,胶东行署工商局监委书记等职。
  刘坦在胶东区委组织部工作期间,胶东区党的组织建设、地方武装组织建设、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救国群众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都得到了大发展。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胶东干部几乎都知道刘坦这一段的工作,他也由此成为众多胶东干部始终信赖的战友。

驻河崖村胶东行政公署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9月,刘坦任北海地委书记。1947年2月起,兼任北海军分区政委。1949年春,由于胶东区大批干部南下和准备接管青岛,胶东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部调整,2月,刘坦担任胶东区行政公署党组书记、行政公署主任,3月下旬,增补为胶东区党委委员。刘坦担任胶东行署主任期间,积极宣传胶东区委的相关政策,创建了《胶东日报》(原名《大众报》),并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部署开展通讯工作,通过报纸文化宣传阵地,推动胶东行署各项工作开展。1949年6月,青岛解放,刘坦担任青岛市军管会财经委员会委员。

  夙夜在公 严于律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坦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华东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根据上级部署,曾兼任上海电机厂党委书记,刘坦深入厂区了解情况,对经济及技术资料作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
  1954年,刘坦调至北京工作,担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基建司长,主要是忙于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后担任一机部电器局局长、一机部办公厅副主任兼视察室主任等职。刘坦为人正派,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地为山东老干部证明他们的革命经历,证明他们的清白。刘坦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爱人王勇1939年参加军队,当年冬天在与日本侵略军的作战中被刺5刀,战斗结束后,老百姓发现她还有口气,藏于家中医治养护才活下来,后坚持从事革命工作多年。长子刘克崮出生于1947年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当天,刘坦欣然为儿子起了“克崮”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小时候,刘克崮时常跟着父亲在厂区穿梭,热火朝天的工地景象在他幼小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耳濡目染中接触了不少经济方面的概念。1966年5月,刘克崮高中毕业后本应准备高考,“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8年,他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北大荒,在多年的劳动历练后,当上了一名高中数学教员。1974年,北京市从知青中回招部分高中毕业生到中学做教师,刘克崮回到北京,被安排到西城区155中(今西城外语学校)教政治课。虽然带的是最乱的班、最差的年级,但作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他在教学中思考很多。他认为党史、革命史中蕴含着哲学、经济学的原理,为学生们讲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不同情况下的转化,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等看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使学生们明白了很多道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偏好经济的刘克崮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经过多年历练后成为一流的财税专家,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这样革命家庭的熏陶下,刘克崮感受最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共产党跟老百姓是一体的,离不开劳苦大众,共产党员一定要为百姓办实事。
  1979年3月,刘坦因病逝世,享年69岁。他在自己的平凡人生中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他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严谨细致做好本职工作,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一切任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守护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目有繁星,沐光而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需要千千万万个“平凡”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新时代的我们时刻追随着每一位英雄的脚步奋发前进。(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