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舍己奉公早行人——牟海地区早期共产党员宋健华

2025-07-11 编辑: 孙晓丽
舍己奉公早行人——牟海地区早期共产党员宋健华
  在胶东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他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放下个人利益得失,义无反顾地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战场上留下伟岸的身姿和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牟海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蓬勃发展,离不开这位默默无闻的舍己奉公早行人,他是第二任牟平县委书记宋健华。
宋健华
 
  青春热血铸忠诚
  宋健华,原名宋绍九。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九区北刘伶庄村(现属乳山市)。其家境富裕,8岁时入冯家小学就读。因勤奋好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
  宋健华的家乡北刘伶庄是一个有着历史底蕴的村落,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北刘伶庄村位于现乳山市冯家镇政府西北4公里处,这里民风淳朴,思想先进,村子虽然不大,但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传统,是红色作家冯德英《苦菜花》小说的原型地之一。1933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在这里成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批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辞别家乡,告别亲人,投身革命,奔赴前线,南征北战,其中有16名优秀青年为国捐躯,是乳山市牺牲烈士最多的村庄之一。

北刘伶庄村碑
 
  宋健华步入青年时,适逢张宗昌督鲁时期,制定了各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盘踞在胶东各地的国民党杂牌军亦强取豪夺,鱼肉百姓。宋健华青春热血,思想活跃,对各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常聚同学好友于一堂,谈论时局,抨击时弊。1928年4月,军阀方永昌之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搜刮民财,以充军费为名力逼县人缴纳现洋20万元。年仅18岁的宋健华得知此事,极为愤慨,遂组织学友姜福堂、程熔九等连夜张贴“反对军阀,打倒旧官府,解除苛捐杂税”的标语和传单。1928年8月,宋健华积极参加了段成斋领导的冯家集农民暴动。
  1930年,宋健华考入瑞泉中学。读书期间,受学校进步师生的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2年10月,宋健华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常以教学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宋健华与刘经三、鲁自嘉、于子聪等共产党员利用瑞泉中学这个阵地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培养革命人才。
  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宋健华、于子聪积极倡导进步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提高了学生的革命觉悟,一批批学生在他们的引领下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不辞辛苦干革命

  随着牟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1933年1月,共产党员刘经三、宋健华、于子聪等在牟平十区归仁村(现乳山市南黄镇归仁村)成立了第一个中共牟平县委员会,刘经三任书记,宋健华、于子聪等任委员,在水道、尺坎、冯家一带开展党的工作。
  1933年春,中共海莱特支负责人张静源按照省委指示精神,偕妻子李淑德去北刘伶庄,先与宋健华取得联系,之后与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刘经三接上关系。张静源与刘经三经过周密策划,在牟(平)海(阳)交界处的霄龙寺(现乳山市白沙滩镇小侯家村)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对外称霄龙寺鸡鸭公司。秘密联络站的任务是印制和保存党的文件,密藏和转送枪支弹药,与胶东各地党组织进行联络。1933年3月,在北刘伶庄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从此,整个胶东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此时宋健华从学校回到家乡,任北刘伶庄村小学校长,以教学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牟平县第九区书记、中共牟平县县委委员、牟平县委书记,是牟平县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胶东特委旧址内展出的党旗
 
  1933年11月,牟平县委组织党员进行大规模的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宣传活动,借机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宋健华自购一台油印机,印制了一大批八开纸大小的红黄绿各种颜色宣传单,内容主要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汉奸卖国贼”“打倒土豪劣绅,消除苛捐杂税”等口号的标语,张贴到牟平国民党区、乡公所大门上以及主要村庄的墙壁上。那一夜,宋健华、于子聪、于克恭等党员和进步群众,整整奔跑了一宿,张贴了数千张标语,甚至贴到了牟平县政府的大堂上和县长的宿舍外。
  此次革命宣传震慑了当地国民党反动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引起了敌人极大恐慌,国民党牟平县反动当局派出暗探盯梢,收买叛徒破坏党组织,宋健华在水道小学被捕。
  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在国民党牟平县党部的监狱中,敌人手段毒辣,对宋健华施以酷刑,他遍体鳞伤,但宋健华坚贞不屈,未泄露党的一点秘密,他积极参加狱中绝食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敌人因拿不出足够的证据,难以判决,最后宋健华等被押送到济南“反省院”。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被迫无条件释放大批政治犯,被关押近4年之久的宋健华获释。长年的监狱生涯并没有磨掉宋健华的意志,他出狱返乡后,立即与中共胶东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未来得及休养,便投入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前的筹备工作中。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后,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宋健华参加“三军”并奉命率队西上,赴蓬莱、黄县、掖县一带开辟根据地。
  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团结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力量,1938年,党组织派宋健华回到家乡与驻冯家的国民党杂牌军司令张建勋谈判,宋健华向张建勋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敦促其抗战。此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五旅二营政委。1943年,他只身化装潜入烟台戏院,借电灯熄灭之机,击毙日本军官1名,因未及脱身而被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取保获释。出狱后,宋健华于1944年7月起担任胶东军区政治部敌工队队长。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10月,党组织调宋健华去东北。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宋健华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继续战斗,先后担任辽东纵队后勤处政委、辽东军区后勤部兵工部部长兼政委、辽东军区后勤部政委、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政委、兵团后勤部政委等职务,为东北地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宋健华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5月,担任空军一一二厂厂长。1958年11月,调任空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78年2月,离职休养。1980年11月,宋健华因病在北京逝世。

  革命薪火永相传

  穿越战争烽烟,跨过历史长河,红色基因的光芒在乳山愈发闪亮。青砖碧瓦、鱼鳞瓦房、宅院相连,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旧址在乳山市冯家镇北刘伶庄村被修缮保护,一同被保护的还有革命前辈宋健华的故居和两间用来布展红色革命文物的复旧房。一些村民自发将老房子里的杂物腾出,将家中珍藏的煤油灯、八仙桌、自行车、大柜子等老物件捐赠出来,还有一些村民主动出义务工支援修缮工作。

宋健华(宋绍九)故居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2022年1月17日,中共胶东特委历史陈列馆,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健华故居的保护利用,是对胶东革命前辈宋健华的永远缅怀,是对革命历史的永远铭记,必将进一步提升胶东红色文化影响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现如今的北刘伶庄村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村。时隔百年,烽火岁月曾记录了这里的革命故事,如今盛世则见证着后来者的奋斗风采。(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