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海岛上的“生命灯塔”

2025-07-18 编辑: 史秀英

        在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有这样一位老村医,岛上淳朴的村民时常念叨:“他不在,我们都不敢生病。”他就是孙德连,这位73岁的老村医,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自己化作0.31平方公里小岛上的“生命灯塔”,照亮了岛民的健康之路。近日,他入选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半夜背起药箱就走

        57载守护从不言倦

        鸡鸣岛四面环海,交通不便,“看病难”曾是几代岛民的心病。而孙德连,成了解决这心病的人。57年来,他的作息十分稳定,早晨7点准时到村卫生室,下午5点半回家。若有“特殊情况”,他总是随叫随到。一个口信,一个电话,无论早晚寒暑,哪怕深更半夜,他背起药箱就走。

        曾经有一个寒冬,暴风雪连下7天,岛上路面结冰。一位村民突发急性阑尾炎,船出不了海,村民也无法出岛求医,孙德连怕耽误病情,每天顶着风雪去其家中看诊。在风雪中孙德连一手提药箱,一手拄木棍,在结冰的路面上艰难挪动。平时10分钟的路,得走半个小时,每天来回三四趟,双手冻得通红,坚持了整整7天。风雪稍停,他立即护送病人出岛进行手术。“情况紧急,转成腹膜炎就危险了,我得尽全力守护乡亲的安全。”孙德连回忆道。

        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孙德连,“叔,出血了……”凭着经验,他判断是经营渔家乐的外地商人。赶到现场,只见伤者满脸是血,意识模糊,孙德连一边紧急止血,一边做出诊断:太阳穴附近颞动脉受外伤破裂了。“得赶紧送出岛救治。”情况紧急,孙德连迅速组织借车、借船,联系120急救车在岸边等候,和村民合力将伤者送出岛。因抢救及时,伤者转危为安。

        择一事终一生

        灯塔照亮医者仁心

        “我能干医生这个活,是因为小时候有人救了我的命。”孙德连的从医初心,源于1964年他那次命悬一线的急性肠胃炎。在岛上,缺医少药又交通不便,无处寻医的孙德连上吐下泻,发烧到意识模糊。

        绝望之际,是驻岛军医救了他。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照亮了他“在岛上治病救人”的人生路。两年后,15岁的孙德连毅然出岛学医,成了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最小的学员。回岛后,孙德连背着药箱边干边学,每看一位病人就翻书钻研,有疑难就四处请教,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自己磨炼成了岛民离不开的医生。

        岛上条件有限,没有先进仪器,也没有分科医生。孙德连深知责任重大,从未停止学习。他白天看病,晚上挑灯夜读专业书籍和刊物。看到医疗卫生类招生广告,他立刻报名,白天看诊,晚上学习,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基本学业。他还抓住一切机会进修,掌握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等多领域知识,成了岛上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

        57年行医,孙德连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不收挂号费、诊疗费,只收药费。对困难家庭,他自掏腰包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垫了多少,自己也记不清了。2021年,孙德连患上过敏性哮喘下岛休养,去女儿家住了七天,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岛上的老人,抽空还要上岛送药。老伴周月香嘴上埋怨他“老不着家”,行动上却全力支持,清晨为他备好早餐,深夜守候他归家,她说:“他为村里服务,我就服务好他。”

        在村民眼中,孙德连不仅是医生,还是“能人”和“热心肠”:修水电、开拖拉机、盖房子、疏通自来水管道……只要乡亲需要,他都乐意搭把手。“岛上乡亲感情深,不管他们,心里不道义。”孙德连说。

        夕阳西下,鸡鸣岛灯塔亮起。孙德连喜欢去那里看海,灯塔的光辉照亮宽广的海面,而这位守岛57年的老村医,用一生的仁心仁术和不求回报的付出,照亮了0.31平方公里的海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平章 通讯员 隋学良/文 图片来源于威海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