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力行者——宁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者阎世印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求学北平、驰骋胶东、奔赴延安,在革命大熔炉里接受淬炼。和平建设年代,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民宗旨,弘扬优良作风,在不同岗位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宁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者阎世印。
阎世印
奔走四方为革命阎世印,191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现菏泽市定陶区)阎庙村。他自小刻苦读书,胸怀大志,1927年前,在县初级小学读书。1928年起,阎世印先后在定陶县城第一小学、菏泽中学读书。1933年夏,考入济南高中,在济南上中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阎世印青年时代即追求革命。1936年,他考入北平朝阳大学读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并担任副大队长,成为该校公开的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1937年10月至12月,受党组织派遣到胶东荣成县政训处工作,秘密从事抗日活动。1937年底,荣成党组织为争取国民党荣成第二乡农学校(即埠柳乡校)地方武装力量参加抗战,由“民先”队员林乎加做乡校的策反工作,荣成临时县委书记曹漫之在凤山小学召集李耀文、阎世印等人开会研究,决定在威海起义后立即进行埠柳乡校起义。

埠柳乡校起义旧址
1938年1月18日,曹漫之、李耀文、阎世印、林乎加来到埠柳乡校院中宣布起义,曹漫之、林乎加分别讲话,因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乡校校长表示愿意起义、参加抗战,后起义部队携带长枪8支、短枪4支、大刀20余把、油印机1台到文登大水泊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会合,阎世印任“三军”三中队中队长。1938年2月,随“三军”参加攻打牟平城的战斗。同年9月,“三军”沙河改编后,阎世印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副团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团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1939年10月起,阎世印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途中担任干部队中队长,一路上长途跋涉,通过敌人的多道封锁线。1940年2月至5月间,在晋东南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后由晋东南继续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对党的忠诚、对延安的向往,使代表们历经艰险终于会聚到宝塔山下。到延安后,由于会议延期,阎世印等被党组织安排工作。1940年10月后,阎世印在延安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5月至11月,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来延安干部处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同年12月至1944年12月到抗大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七大,任鲁中区组组长。
四年多的延安工作及学习生活,使阎世印在延安这座革命熔炉中接受了党性的锻炼。1945年8月至12月,阎世印由延安回山东,担任山东鲁中博山西河煤矿经理。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阎世印担任鲁中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2月至1948年8月,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担任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莱芜、兖州、济南、淮海等战斗战役。1949年2月起,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后勤部政委,渡江南下。
一生为民创业绩
浙江解放后,阎世印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1949年8月,担任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兼税务局长,后转任工业厅副厅长、厅长,中共浙江省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8年后,调任中共宁波地委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宁波市委第一书记。1962年起,担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
阎世印是宁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领导者和开创者之一,在宁波工作的十年中,他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宁波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被称为只有“三支半烟囱”。阎世印担任中共宁波市委第一书记时,由于当时财政有限,只能先开展重要工程,地方财政非常紧张,仅仅“只够吃饭”。在艰难紧张的经济形势下,阎世印通过深入基层、积极发动群众,探索出一些土法上马、白手起家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宁波新的工业门类,这也为改革开放后宁波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阎世印到宁波工作不久,就开始思考农业增产问题,当时主要产粮区在北部的宁绍平原。为提升粮食产量,阎世印顾不上长年的疾病,带领干部坚持战斗在农业生产一线,长期奋斗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阎世印非常重视农业水利建设,1964年6月,他与宁海县领导带领农业技术人员及公社、生产队干部,不顾天气炎热,从宁海西店出发,经香山、梅林步行三四十里考察当地农业水利,共同商讨山塘水库建设方案。同年9月,为研究拓宽象山排水渠道及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的方案,阎世印和象山县委领导从象山县城出发,翻山越岭实地论证,途中边听取汇报、边与农民群众促膝细谈征求建议,经过细致调研和改善方案,最终使原来亩产300多斤的“烂塘田”增产一倍,达到600多斤。
阎世印不辞辛劳,拖着病体,长年累月四处奔走,问计于民,充分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良品德。1972年3月,他复出工作,先后担任杭州钢铁厂党委书记、浙江省工业交通办公室顾问等职。
清正廉洁是表率
阎世印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清正廉洁,在生活上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他个人生活非常简朴,日常在机关食堂只要两个馒头、一荤一素两个简单的菜。去基层检查时,从来都是轻车简从,从不住旅馆,能不住招待所也尽量不住,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基层单位的值班房搭铺住。当年,按照规定可以为他配备一辆轿车,但他平时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只有到较远的基层检查工作时才会用车。
阎世印常说,公款是人民的钱财,我们只能节俭,没有权力乱花。
有一次,他到基层检查工业生产,工作结束回到奉化县用餐时,发现菜肴种类多了不少,当场提出批评,硬是将多加的两道菜退回去。1961年,阎世印在绍兴漓渚铁矿检查工作,发现一些矿工因为营养不良面部已经浮肿还在运送矿石,心情十分沉重。当听完矿领导的工作汇报,用餐时发现餐桌上摆满丰盛菜肴,顿时非常生气,严肃批评道:“你们去看看工地上的矿工,这样的饭菜我们能咽得下去吗?”说完便大步地向职工食堂走去。除了对接待上的公款吃喝深恶痛绝,阎世印去基层检查工作时,从不接受任何礼物,更不准购买任何紧缺物资。

工作中的阎世印
1963年冬,阎世印去新昌出差,驾驶员自掏腰包为同行三人买了15斤新昌的“小京生”花生。回到宁波后,驾驶员将5斤花生送给阎世印,阎世印非常生气,问道:“哪里弄来的?如果是县里送的,我们绝对不能要。现在粮食紧张,我们即使有钱也不要与农民去争粮食!”阎世印平易近人,日常工作生活中非常关心身边的同志和普通群众。1965年,一位年轻干部因经济周转困难,提出临时补助200元的申请。阎世印没有批准申请,但为解决其家庭困难,他让妻子以个人名义给这名同志送去200元。
阎世印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他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一次,有位老农来信,诉说冷冻厂建厂时侵占其自留地,排出来的废气和污水还损毁了农作物,要求赔偿。阎世印看完来信,与身边工作人员讲:工厂要发展,但不能损害群众利益!遂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妥善处理,最终由工厂出钱,政府征地,按政策安排老农儿子进厂当工人,解决了百姓头痛的难题。还有一次,阎世印坐车下乡调研,一头山羊突然从农家窜出,撞上公车倒地死了。他立即嘱咐秘书留下来,处理好此事,最后山羊归户主,另外再补贴一笔钱,农户和围观的群众都很满意。事后,他以此事告诫身边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这是涉及党群关系和党的形象的大事,绝对来不得半点官腔。
阎世印是浙江省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共浙江省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1978年3月26日,阎世印在杭州病逝。他一生力行并坚守的艰苦朴素、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阎世印诞辰百年之际,《宁波日报》于2013年3月4日发表纪念文章《一生为民创业绩,清正廉洁是表率——纪念阎世印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