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威海禾木生物:打好脑血管上的“精准狙击战”

2025-07-22 编辑: 孙晓丽

        近日,在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雷帕霉素药物涂层颅内球囊扩张导管/植入支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完成临床试验,该技术将有效抑制术后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极大降低术后再狭窄率,预计2027年获批上市,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脑血管药物球囊和药物支架产品。

        对于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引发脑供血不足的患者,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裸支架或球囊等微创介入治疗方案。然而,临床数据显示,该治疗方式的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成为制约疗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优化导管硬度渐变结构,禾木生物采用创新药物载体与涂覆技术,攻克脑血管迂曲导致的到位难题,同时,实现药物精准释放,降低再狭窄风险。“研发的难点主要是平衡药物输送过程的丢失率和到达病变位置的转化率,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点,如果想让丢失率少,那必然要求药物涂覆在器械上牢固一点,但到达病变位置的时候它又需要薄一点,更加利于释放。”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夏俊刚说。

        成立不到十年,禾木生物的核心产品已覆盖脑血管疾病全病程。对于急性脑梗患者,他们研发生产的抽吸导管犹如一把“血栓吸尘器”,通过负压直接抽吸血栓,尤其针对大负荷血栓或串联性闭塞病变,能一次性清除,相较于传统金属网状取栓支架,手术时间缩短近一半,极大降低了致残率。目前,这款产品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市场占有率超50%。​

        如何让导管在复杂的脑血管网络中“指哪打哪”?夏俊刚说,器械里面还有一个显影装置,叫DSA数字显影成像,能够精准地看到器械到达的位置,便于医生进行准确定位。不仅如此,手术中使用的所有器械都是禾木生物自主研发生产,他们用微创介入手术让脑血管疾病治疗从“不敢染指的生命禁区”实现革命性的治疗手段新跨越。

        在禾木人看来,技术的突破除自身努力外,还得益于强大的产学研医合作网络。北京天坛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国内顶尖脑卒中治疗中心提供临床反馈支持,与苏州医工所、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禾木生物在载药配比、材料改性等领域得以取得关键突破。

        “去年企业产值在五千万元左右,今年努力要突破六千万元,现在我们为全国400多家医院进行周期性供货,生产线基本是满员满负荷运转,接下来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不光是脑血管品类,还有外周血管产品品类。”夏俊刚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