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作为家教、族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国史、方志并称“中华民族三大文献”。
近期,由威海市方志馆承办的“赓续文脉,传承家风”家谱主题展在威海市图书馆举行,受到不少市民关注。威海市方志馆地情展厅内,也设置专门区域介绍境内姓氏基本情况。
市方志馆工作人员介绍,姜、毕、丛、于是我市现知最早的四个姓氏。这些姓氏自何地迁来?有什么故事?目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跟随记者一起来探秘吧。
胶东各地姜姓多出于乳山峒岭
据介绍,姜姓源自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西周初年,姜子牙受封于齐国,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将齐康公迁于海上(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齐康公子孙怕被秦始皇杀戮,东逃至通天岭(在今乳山市域内)隐居。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齐康公子孙下山择地定居,落籍域内。其后代为纪念祖先隐居通天岭的历史,取村名为峒岭。
姜姓是域内现知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姓氏,胶东各市、区的姜姓居民绝大多数出自峒岭。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六月十三日,洪水将峒岭冲成东西两部分,中间形成河道,河东称东峒岭,河西称西峒岭(今属乳山市徐家镇)。
元代,姜姓一支由峒岭迁至位于威海市区的奈古山南定居,名清泉夼。在威海卫,世代有“先有姜家茔,后有威海城”的说法,是指在威海卫城建立之前,卫城所在地就有姜家的茔地。这个茔地属于清泉夼的姜姓所有。相传,姜家茔在奈古山的南坡。
字辈排行方面,以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姜姓为例,依次是“士树东云泽,仲明吉世延。兴家传毓广,福德溪钧天”。
威海姜姓名人辈出。如祖籍万户村的姜房。面对金末匪贼四起的社会动乱,为保一方平安,姜房联合当地豪族大户,组织乡民们拿起武器,抗击盗贼的袭扰。经过连年战斗,历尽艰难险阻,最终消灭危害本地百姓的贼匪,被封授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朝廷加授其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
据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载:“房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所辖军民倍颂其德。”
毕姓祖籍主要来自陕西和安徽
据《威海姓氏志》,域内毕姓居民祖籍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为陕西咸阳。楚汉相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毕姓先祖自陕西避乱迁至不夜县(今荣成市境内)斥山之古庄(今不知所在),后世遂居此为家。二为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毕文敬以军功调任威海卫指挥同知世职,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到任,由无为州巢县落籍域内,居威海卫城西北神道口村(今属威海高区怡园街道)。
文登毕姓居民辈分范字(从第十四世起使用),依次为:所以昭世序,庶可鉴重名,愿言鸿大业,永茂於文登。皇庭国德实,学克少成仁,治家传圣道,佐君代儒林。
神道口毕姓居民辈分范字(自十九世起使用)为“永承先祖泽,万世寿禄昌”。
神道口人毕高其善骑射,爱读兵书,少年时即有抵抗外侮之志,手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贴于壁上,以自励。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毕高袭威海卫指挥同知,后任登州营后营把总、即墨营守备、泗洲营游击等职。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升任淮扬营参将,负责扬州、仪征、泰兴、高邮、宝应、兴化一带防倭事宜。到任后,见卫所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无战斗力,便从徐州、邳县、淮阴、扬州招募剽悍兵勇2000人,从扬州卫存留班军中精选千人,组成一支抗倭军,严加操练,在淮、扬一带抗倭战斗中,屡败倭寇,功绩卓著。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调任福建兴化营参将,分守中路,兼统水寨兵船,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得力助手。是年12月,戚继光回浙江作战,倭寇乘机进犯福建,围攻兴化城。他率众固守,倭寇攻城不下,围困月余。翌年1月,倭寇假扮明兵诈开城门,他与副使翁时器突出重围。同年4月,在与倭寇作战中阵亡,赐祭,葬威海钦村狮子园。
“天下丛氏源于文登”
记者从威海市方志馆获悉,威海境内丛姓居民源于匈奴,是胶东半岛的特色姓氏,丛氏族人大多尊奉西汉时期政治家金日磾为得姓始祖。金日磾的后裔子孙迁居文登后,由金姓改为丛姓,是起源于境内的唯一姓氏。
清代史料《池北偶谈》载,金日磾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岁时为汉军大将霍去病所掳,成为汉武帝刘彻廷下一名马夫,后为汉武帝赏识,赐其为金氏,名日磾。汉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去病之弟大将军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秺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西汉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逐渐衰落。金日磾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迁居于文登丛家岘,遂以居地“丛家岘”之“丛”字为姓氏,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丛氏正宗。
如今,丛姓后裔逐步遍布于现在的威海大地,乃至全国各地,因而有“天下丛氏源于文登”之说。
丛姓居民辈分范字(自第十九世开始使用)为“珠树滋培日,龙章锡宠年,伦常敦自厚,昭穆序相传”。
域内丛姓族姓建筑有文登丛氏宗祠、环翠区老集丛氏宗祠、环翠区南江疃丛氏家庙等。
丛氏同样人才济济,如明代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的丛兰。据《威海市志》,丛兰是文登县文山村(今属文登天福街道)人,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次年任户科给事中。时中官汪直、梁芳等弄权,先后以排斥、拉拢等手段,迫其就范。他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上《清宁宫灾六事疏》,提出“今日之务在惜人才,慎举措,惜畿民,抚边戍,警怠玩,杜贪残”。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丛兰任漕运总督,兼巡抚凤阳诸郡。他力除漕运旧弊,建立新章则,著有《漕运录》传世。为救济灾民,上《再乞天恩给银两亟为拯救疏》,获准截取漕粮数万石赈济饥民。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冬,升南京工部尚书。他从政30余年,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而闻名,共上疏谏300余篇,其中辑为《丰山奏议》6卷110篇。
于姓多为西汉西平侯于定国之后
据悉,域内于姓居民基本都是西汉汉宣帝时期的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之后。于定国是郯县(今临沂市郯城县)人。北魏时期,于姓一支由郯县于家庄迁入斥山定居,村名仍用于家庄,旧址在今荣成市斥山街道沟郭家村南0.5公里处。至宋代,人口繁盛,成为斥山望族。
由于人口繁盛,斥山地狭,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于姓开始向西、向北播迁,致使域内周边州县,都有斥山于氏的踪迹,甚至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也有斥山于氏踪迹。故域内于氏有“斥山于”之称。明清时期,这些外迁的于氏后人,有些又回迁域内。
文登大水泊、文登营、十里头等村于姓,辈分范字为“成德修士福,长详万年春,中合传先训,诗书启后坤”。
荣成斥山、大山前,文登晒字、崮山后、佛东夼、北庄等村于姓,辈分范字为“培怀德进,荣华富贵”。
域内于姓族姓建筑有环翠区桥头镇所前泊于家宗祠、经区泊于镇圈于家于氏家庙、乳山市乳山寨镇东司马庄于氏家庙和南司马庄于氏宅第等。
曾被百姓称为“神君”的于涟为文登大水泊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中进士,经吏部考核,授云南楚雄府推官。他审案必勤必慎,使郡中无冤狱。任浙江义乌知县时,他兴学校、重孝悌、劝农桑、息争讼、严保甲、稽出入,革县衙弊端。数月后,义乌县政简刑清,讼盗两息,百姓称其为“神君”。他任义乌县令3年,当地百姓为其建生祠3所。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获赐蟒袍,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又转吏部文选司任职。后“以前军功蒙优奖,加十一级晋一品,特赠四代正一品封典”。(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文/图 通讯员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