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市共有医药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16家,规上企业75家,主导产品涵盖生物医用材料、高值医用耗材、高端医疗装备、化学原料及制剂、儿童药和中成药等10大系列2000个品种,远销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崛起,始于我市对“点”的深耕与“链”的串联。近年来,我市将企业培育作为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的核心抓手,大力支持威高集团巩固省级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地位,扶持吉威医疗、达因制药、迪沙药业、华素制药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持续壮大“专精特新”和行业“小巨人”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作为省级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的威高集团,已成长为全球品种齐全、中国最大的医疗系统供应商之一,生产的预灌封注射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TPE输液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中空纤维血液透析器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五位、全国第一位;达因制药“伊可新”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迪沙药业主导产品坎地沙坦酯片打破进口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威医疗冠脉支架累计集采报量260万条,居全国第二位。
载体赋能,让集群效应加速释放。今年,威海世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如愿搬到了新厂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搬迁新址的最大原因是,园区里聚集了200多家企业,设施配套充分,产业链协作完善。”世创医疗有关负责人介绍。
世创医疗的“心愿”也道出了我市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心声。近年来,锚定上下游企业发展实际,我市探索搭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标准建设集孵化、研发、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配套设施,并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用、平台共享”模式,将高端创新研发、实验检测平台等资源引入园区,不仅为企业节省30%成本、缩短2年开办时间,还打通了发展“全链条”。
与此同时,我市建设国内首个医疗器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实现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前,该基地已吸纳72家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作为共建单位,围绕医用原材料、医疗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参与、主导制定各类标准120余项,国际标准立项2项,实现我市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零突破”。
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提速发展,是“增量”与“存量”的协同跃升,其核心动力则源于科技创新在产业全链条、各环节的深度嵌入。
不久前,由山东柏新医疗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热稀释导管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相较于传统热稀释漂浮导管的单次测量局限,新型导管可实时监测心输出量、每搏量变异度等关键指标,测量精度提升30%以上,连续监测能力更强。”柏新医疗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预计年底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届时将有效填补国产器械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领域的空白。
柏新医疗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折射出我市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以创新驱动夯实产业品牌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统筹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搭建起“1+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4家,其中省级以上39家。同时,打造省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创业共同体,组织开展技术攻关项目59个,突破关键技术88项,100多种产品实现国产替代。聚焦人才在创新领域的支撑作用,我市还始终坚持“以产引才、以产育才、以才促产”,累计为医药与医疗企业产业链引进行业紧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300多人。
“随着产业集群的加速成势,创新成果的加速转化,我市将继续聚焦产业生态、产业创新、产业服务‘三大体系’,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让威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山东好品牌”的矩阵中愈发耀眼。”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