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胶东

一生正直护公平——一心为党的市委书记王一平

2025-08-05 编辑: 郝暖
一生正直护公平——一心为党的市委书记王一平
 
  千百年来人们无不赞颂那些为官清廉的人,像海瑞、于谦等都是被人们所赞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更是涌现了无数为官清廉、一心为人民谋求福利的公仆,正是有了这样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才有了今日中国的辉煌。一身正气、胸襟坦荡,一心为党、两袖清风的他就是其中的典范,他就是从胶东大地走来,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的王一平。

王一平
 
  坚定意志干革命

  王一平,原名王炳真、王一萍,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八河孔家村一个渔民家庭。尽管王一平的家境十分贫寒,常常忍饥挨饿,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想尽一切办法供他读书。
  1932年夏,王一平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或“七乡师”),在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王一平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和进步思想。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很快接受进步思想和地下党的教育,逐步萌生想要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挽救危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后由刘家语(谷牧)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文登乡师”党支部组织委员、书记。

1926年,荣成县第六区第一小学雅乐部合影(前排右二为王一平)
 
  自此,王一平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从“文登乡师”肄业后,回家乡徐家村小学任教,期间,针对封建教员成立“教育研究会”拉帮结派、排斥进步教员的情况,与丛烈光、毕庶梓等10余名教师成立了“新教育研究会”,团结进步力量,打击封建势力。
  1935年秋,胶东“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王一平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通缉,他连夜坐小船先到烟台,再从烟台转到北平,与先期到达北平正在从事“左联”工作的谷牧取得了联系。王一平是家中的独子,忽然离家出走,奶奶伤心之至,忧心如焚,哭瞎了双眼。王一平坚定了意志,一心干革命,1936年8月,他受党组织委派,与谷牧等一批党员和大批平津爱国青年来到西安,在东北学习军事,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统称“学兵队”。西安事变发生后,王一平在随东北军撤离西安的途中,接到上级党组织指令,转往延安。

  戎马倥偬立战功

  王一平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而后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全面学习关于党的知识和作战方式,也正是这些全面的知识,使他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指挥得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工作中进退皆宜。
  毕业后,党组织安排王一平回山东,参加山东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至1945年,王一平历任山东八路军四支队指导员、四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泰山军分区政委、沂蒙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等职务。革命斗争中,他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动当地的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带领人民武装与敌人展开艰苦的斗争,为发展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一平历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第四师政委,鲁中军区前方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政委。1948年,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的王一平,带领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后相继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一平历任第二十二军政委,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出众的才能,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部队高级政工干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做人做事有原则

  1952年,在陈毅的举荐下,王一平从部队政治工作当中回到地方工作岗位上,担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任后,他坚持原则,兢兢业业地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从不任人唯亲,也绝不徇私舞弊。
  尽管身居高位,但王一平一直像战争年代那样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工作中杜绝官僚主义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时刻以实际行动为党工作。他先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馆长,市委常委、秘书长、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等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职下放到工厂劳动,始终没有改变对党的热爱。在恢复官职后,王一平丝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丝毫不减对工作的热爱,始终兢兢业业为上海人民谋取幸福。
  1977年,王一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任职期间,他带领领导班子勤政爱民,为上海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也因此受到上海人民的尊敬。

  两袖清风感人心

  王一平一生清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一生心血奉献给党和社会,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自己的权力换取个人和家庭私利。
  王一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离开领导岗位,只担任中顾委委员,1995年正式离休。王一平离休后,拒绝配备专职秘书,他讲: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我现在已经不工作了,再配一个秘书跟着我,就是浪费,也影响秘书的个人发展和前途。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公私分明,清正廉洁,堪称典范。
  王一平喜欢收藏字画,但所有字画都是用自己工资省吃俭用购买,且在夫人离世时,他还将一些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国家。1998年下半年,王一平分别约见了上海博物馆和青岛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把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艺术品捐给上海博物馆,把4幅古代胶东籍书画家的作品捐给青岛博物馆。

王一平(左)在观赏字画
 
  一直鞠躬尽瘁为上海发展操劳的王一平,在个人生活上却是极为简单,依旧保持着革命军人那般朴素的作风。也正是这种朴素作风让王一平不仅严于律己,还树立了严肃家风,自己虽然是上海市委书记,但是子女却个个都是普通的工人。
  王一平对家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排除一切有关与自己利益挂钩的事情,几乎达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就连家人正常的升迁也要被他阻拦。王一平官居市委书记时,分管组织、纪检等工作,当时,市委筹组市纪委,组织上欲调王一平夫人张梅修去工作,她自己也愿意去,谁知王一平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我分管的部门,你不能去。张梅修生气地说:“如果你当第一书记,是否我就不能在上海工作了呢?”但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作罢。

王一平、张梅修夫妇
 
  王一平的大儿子从部队复员后,直接去了一家工厂工作。由于他工作踏实,工作能力强,组织上想让他作为干部培养对象,进入干部培训班学习。当王一平得知情况后,坚决不同意,他对儿子说:你还是踏实当个工人吧!他二女儿夫妇俩,原本是可以直接从部队转业回到上海的,可是,王一平也是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自己是分管上山下乡工作的,自己的子女不能都在身边。因此,二女儿一家也一直都生活在外地。王一平5个子女,在父亲的亲切教诲下,没有一个做官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者。
  王一平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了一生,2007年2月28日病逝,享年93岁。在日常工作中,他坚守自我;为人父母,他谆谆教导,从不让家人沾自己一点光。他的一生就如自己的名字一样,平凡却不平庸,他高风亮节,廉洁奉公,真正是一位大写的共产党员!(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