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德山将军——古迹顶抗日武装起义组织者刘国柱
人杰地灵的伟德山位于荣成市北部,山势雄伟,九峰相连,逶迤蜿蜒,无言的伟德山承载着将军的故事,饱含着岁月的传说。古迹顶是伟德山主峰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古迹顶宣布起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刘国柱就是古迹顶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者。

刘国柱
自古英雄出少年
刘国柱,原名刘赞文,化名刘玉民、王斌,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大蒿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热爱劳动,父亲早年出走后,在母亲节衣缩食的培养下,自9岁起先后于本村、院东村的小学及青山小学高小读书,后终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15岁时,刘国柱为生活所迫渡海去大连做学徒工,期间受到米店和菜店老板们的剥削和压迫。1929年,刘国柱患病回乡,病愈后一面劳动一面坚持自修学习。1932年夏末,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招收学员,刘国柱考入“文登乡师”一期一班。
刘国柱,原名刘赞文,化名刘玉民、王斌,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大蒿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热爱劳动,父亲早年出走后,在母亲节衣缩食的培养下,自9岁起先后于本村、院东村的小学及青山小学高小读书,后终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15岁时,刘国柱为生活所迫渡海去大连做学徒工,期间受到米店和菜店老板们的剥削和压迫。1929年,刘国柱患病回乡,病愈后一面劳动一面坚持自修学习。1932年夏末,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招收学员,刘国柱考入“文登乡师”一期一班。

此时的“文登乡师”拥有一批共产党员教师、学生和进步师生,是胶东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培养革命力量的摇篮,一度被誉为“红七师”。刘国柱踏进“文登乡师”后,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33年春,经共产党员丛烈光介绍,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4年夏,参与了反对国民党校长王培祚的罢课斗争,后利用“文登乡师”放假的机会,刘国柱在家乡传播抗日救国的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发展十几名骨干力量,组织“穷人会”,开展了抗捐斗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一腔爱国激情的刘国柱于1937年11月在招远县组织武装起义,起义未能成功,后回到家乡荣成。刘国柱的“文登乡师”同学张延信(又名乔生)此时也回到了荣成,他与张延信等接触联系后,共同的抗日救国热忱促使他们走在一起,于是决定组织一次武装起义,并与龙飞、丁文英、丁文惠、张善堂(又名张居本)、丁光等人取得联系,发表了荣成六区抗日救国会宣言,为发动武装起义做好准备。
伟德山上举义旗
1938年除夕,刘国柱等人在荣成石硼镇丁家村丁文惠家中召开会议,经过商讨大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太少和没有武器,并针对这两个问题研究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人员问题,主要靠分头到各村去串联、组织;武器问题,主要靠从一些区长和地主手中去搜集。会后,刘国柱带头分别到崖头、水门口等20多个村庄组织动员和联络了七八十人,在动荡飘摇的年代里艰难生存的人们受到革命理想的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组织中来。刘国柱、龙飞等先后到区长、商号“日顺德”家及胡家屯、土城子等村的地主家去动员交出武器。每到一家,刘国柱首先细致耐心地进行抗日宣传和说服教育,促使他们支持抗日,自动交出武器。
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领导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受天福山起义影响,胶东各县纷纷举行武装起义,1938年2月11日,刘国柱、张延信、龙飞等人带领前期发展的80余人的队伍在伟德山上的古迹顶宣布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从此,开启自己为国为民的戎马生涯。
这支队伍起义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荣成,而是留在荣成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后经中共胶东特委代表丁光引见,刘国柱带领队伍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三军”第三路指挥部第八大队大队长。不久,经丁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刘国柱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带领部队在战斗中历练发展,不到半年已达千人。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刘国柱先后担任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营长、第五支队第六十一团参谋长。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该团较早离开胶东,挺进鲁中地区。1939年后,刘国柱担任山东纵队第七支队参谋长,1940年9月,刘国柱改任山东纵队第二旅参谋主任。翌年8月,他调任第四旅参谋处长。第四旅在胶东、津浦、陇海路之间与日、伪、顽军频繁作战,参加了沂蒙山区粉碎日军“铁壁合围的扫荡”,后成为军区主力部队之一。刘国柱为创建和巩固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砥砺前行谱华章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刘国柱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泰山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后担任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刘国柱率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1948年8月,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刘国柱改任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师长,率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1949年1月,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参谋长。同年9月,刘国柱改任鲁中南军区参谋长。
1950年后,刘国柱担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参谋长。1950年底,担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1月后,刘国柱转入空军部队工作,调到上海,担任空军第四军参谋长。
当时正值空军增设军级机构之初,又逢上海城市防空步入诸兵种合成作战之时。刘国柱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他不惧困难,深入调查研究,灵活运用陆军机关的经验,认真总结空军军级指挥机关在现代要地防空作战中如何立足于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狠抓机关的全面建设,为协同配合全地面防空部队发挥立体防空的整体能力,共同将入侵敌机歼灭在保卫目标之外的具体战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4月23日,美国海军驻日本冲绳一架P-2V型侦察巡逻机在中国苏北沿海向上海方向南下,不时挑衅性地对中国神圣领空进行侵犯。刘国柱亲临指挥现场,果断命令战机迅速准确地将其击落在上海以北领海内,确保了上海领空的安全,受到了上级的嘉奖。1955年9月,刘国柱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7月,刘国柱于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高级速成班毕业后,调任空军学院战术系主任。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63年8月,调任空军第三军副军长。1969年3月,刘国柱担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78年改任沈阳军区空军顾问。1981年9月,刘国柱离职休养。1985年5月17日,刘国柱病逝于沈阳,终年73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屹立,不坠青云之志。1997年,在将军的家乡荣成伟德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建成荣成伟德将军碑廊,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手书题名,碑廊所展示的是将军们留下的手迹及生平事迹。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一腔爱国激情的刘国柱于1937年11月在招远县组织武装起义,起义未能成功,后回到家乡荣成。刘国柱的“文登乡师”同学张延信(又名乔生)此时也回到了荣成,他与张延信等接触联系后,共同的抗日救国热忱促使他们走在一起,于是决定组织一次武装起义,并与龙飞、丁文英、丁文惠、张善堂(又名张居本)、丁光等人取得联系,发表了荣成六区抗日救国会宣言,为发动武装起义做好准备。
伟德山上举义旗
1938年除夕,刘国柱等人在荣成石硼镇丁家村丁文惠家中召开会议,经过商讨大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太少和没有武器,并针对这两个问题研究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人员问题,主要靠分头到各村去串联、组织;武器问题,主要靠从一些区长和地主手中去搜集。会后,刘国柱带头分别到崖头、水门口等20多个村庄组织动员和联络了七八十人,在动荡飘摇的年代里艰难生存的人们受到革命理想的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组织中来。刘国柱、龙飞等先后到区长、商号“日顺德”家及胡家屯、土城子等村的地主家去动员交出武器。每到一家,刘国柱首先细致耐心地进行抗日宣传和说服教育,促使他们支持抗日,自动交出武器。
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领导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受天福山起义影响,胶东各县纷纷举行武装起义,1938年2月11日,刘国柱、张延信、龙飞等人带领前期发展的80余人的队伍在伟德山上的古迹顶宣布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从此,开启自己为国为民的戎马生涯。
这支队伍起义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荣成,而是留在荣成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后经中共胶东特委代表丁光引见,刘国柱带领队伍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三军”第三路指挥部第八大队大队长。不久,经丁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刘国柱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带领部队在战斗中历练发展,不到半年已达千人。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刘国柱先后担任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营长、第五支队第六十一团参谋长。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该团较早离开胶东,挺进鲁中地区。1939年后,刘国柱担任山东纵队第七支队参谋长,1940年9月,刘国柱改任山东纵队第二旅参谋主任。翌年8月,他调任第四旅参谋处长。第四旅在胶东、津浦、陇海路之间与日、伪、顽军频繁作战,参加了沂蒙山区粉碎日军“铁壁合围的扫荡”,后成为军区主力部队之一。刘国柱为创建和巩固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砥砺前行谱华章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刘国柱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泰山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后担任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刘国柱率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1948年8月,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刘国柱改任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师长,率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1949年1月,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参谋长。同年9月,刘国柱改任鲁中南军区参谋长。
1950年后,刘国柱担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参谋长。1950年底,担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1月后,刘国柱转入空军部队工作,调到上海,担任空军第四军参谋长。
当时正值空军增设军级机构之初,又逢上海城市防空步入诸兵种合成作战之时。刘国柱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他不惧困难,深入调查研究,灵活运用陆军机关的经验,认真总结空军军级指挥机关在现代要地防空作战中如何立足于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狠抓机关的全面建设,为协同配合全地面防空部队发挥立体防空的整体能力,共同将入侵敌机歼灭在保卫目标之外的具体战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4月23日,美国海军驻日本冲绳一架P-2V型侦察巡逻机在中国苏北沿海向上海方向南下,不时挑衅性地对中国神圣领空进行侵犯。刘国柱亲临指挥现场,果断命令战机迅速准确地将其击落在上海以北领海内,确保了上海领空的安全,受到了上级的嘉奖。1955年9月,刘国柱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7月,刘国柱于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高级速成班毕业后,调任空军学院战术系主任。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63年8月,调任空军第三军副军长。1969年3月,刘国柱担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78年改任沈阳军区空军顾问。1981年9月,刘国柱离职休养。1985年5月17日,刘国柱病逝于沈阳,终年73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屹立,不坠青云之志。1997年,在将军的家乡荣成伟德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建成荣成伟德将军碑廊,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手书题名,碑廊所展示的是将军们留下的手迹及生平事迹。

古迹顶起义旧址
沿着整齐的碑林拾级而上,在每一块碑石前驻足端详,学习刘国柱等革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感受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热爱。透过碑石,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听到嘹亮的军号,闻到硝烟的味道。他们的革命足迹、历史功勋和英雄风采,将永远激励人们继往开来、保家卫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