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的乳山南部海域,一排排“大风车”正屹立于碧波之上。在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现场,随着叶片徐徐转动,海风中蕴含的能量被转化为电并输送到陆地,为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
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现场。
海洋,是生态资源的“富矿”,更是巨大的能源宝库。依托海上风场的自然条件优势,我市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并同步引进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将强劲“海风”转化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风电机组在海中矗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在岸边同步崛起。目光转向乳山港周边,众多风电装备制造“巨头”已在此落地生根,一条覆盖风电装备制造上下游的产业链正加速成型。
在海力风电设备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根重达1400吨的单桩正在组装。“这是为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项目量身定制的8兆瓦风机单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唐春雷介绍。作为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配套制造供应商之一,海力风电在这里主要生产单桩、套笼等产品,眼下,三期项目正在推进,所有生产线都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海力的落地成长,成为全市风电装备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风场资源,威海正在打造高水平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海力、豪迈、明阳、中车同力等一批头部企业纷纷入驻。以乳山港为核心的近百平方公里内,目前已集聚企业100余家。
去年以来,乳山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现代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未来几年,乳山市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预计到今年底,乳山市海上风电年产值将突破150亿元。”乳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从乳山向西到荣成,海上风电为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同样直观显著。在朗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120多米长的风机叶片即将“走”下生产线,并借助“生产+运输”一体化优势“就近”出海。目前,我市已引进各类风电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初步构建了集主机、塔筒、单桩、海缆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及储能、实训、运维检测于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条。
向海洋要能源、要动力。依托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我市着力培育招引核电重型设备、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前沿核电技术创新基地和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招引优质配套企业12家,吸引40家本地企业加入核电辅导企业培育名录。”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截至今年7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771万千瓦,占比73.48%,稳居全省前列。(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匙亮/文 通讯员 于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