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青春声浪里的甲午回响

2025-09-18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2025年盛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公益讲解活动刚刚落幕。讲解员黄思淇身着红色西装,梳着整齐的发髻,眼神笃定。这位来自威海刘公岛的年轻人,正以第二次被借调至北京的经历,续写着与红色历史的不解之缘。
  从甲午故地到党史殿堂,七年间,她累计完成5000余场讲解,服务30多万人次,将刘公岛的甲午记忆、齐鲁大地的红色故事,讲给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听众。中宣部授予“金牌讲解员”、山东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的荣誉背后,是一位青年对历史传承最质朴的坚守。

  初遇海岛:在甲午故地系紧信仰的锚
  刘公岛的清晨,总是裹挟着黄海的咸涩海风。这座面积3.15平方公里的海岛,曾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成军地,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1895年北洋海军在此地全军覆没,甲午战败将耻辱刻进中国近代史的年轮。2017年6月,黄思淇有幸成了刘公岛一名志愿讲解员。
  “第一次站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中,看到玻璃展柜里泛黄的《马关条约》复制件,突然明白讲解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让沉睡的历史‘开口说话’。”她至今记得成为志愿讲解员时的震撼。
  “唯有扑下身子认真学习,才能胜任志愿讲解员这份工作。”回望初入行时的状态,黄思淇的话语里透着一股踏实劲儿。背诵讲解词是新人的必修课,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她没日没夜钻进去,用整整十天时间把近万字的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但她心里清楚,合格二字远不止于此——“走位、展板、讲解、手势、表情等都要兼顾才行。”于是,展厅成了她最常待的地方,一有空就反复熟悉展板内容;下班后,她对着镜子琢磨手势、校准表情、打磨走位,常常复盘讲解词到深夜,把每个细节都揉进日常的练习里。
  2017年7月,黄思淇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面对观众的讲解。尽管只有短短五分钟——那是进刘公岛的行船途中,她的任务是在游船上简单介绍刘公岛概况。这却成了她讲解生涯里一剂特殊的“强心剂”。“尽管前期准备得自认充分,可真正面对100多双注视的眼睛时,我还是心里发怯。”黄思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腿一直在抖,一只手根本拿不住话筒,必须用另一只手托着,讲解也磕磕绊绊,一点不顺畅。”幸运的是,观众们看出了她是新手,没人责怪她,而是回以一片温暖的掌声,这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底气。
  第一次进展厅讲解,对象是30名研学学生。“我调动了所有知识储备,拼尽全力去讲。”讲解结束时,黄思淇才发现讲解部主任一直跟在队伍最后。“讲得不错,观众的钱没白花。”领导的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进心里。也正是这次讲解,开启了她红色讲解员的生涯。
  深耕史海:在提问与追问中筑牢专业根基
  随着讲解次数渐增,黄思淇的讲解愈发娴熟,这让她一度以为自己对“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已了如指掌。直到一件小事的发生,不仅打破了她的固有认知,更让她从此秉持谦虚好学之心。
  一个午后,她为带着小学生的一家三口讲解时,那个孩子突然问:“北洋海军有多少艘舰船?这些舰船的舰长都是谁?”这让她瞬间陷入尴尬——连这么小的孩子提出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内心满是惭愧。好在她反应机敏,一边夸赞孩子聪慧好学,一边记下联系方式,承诺查证后回复。这个插曲成了她的“觉醒时刻”。从那以后,黄思淇养成了一个习惯:工作服兜里常备便签和笔,讲解时无论谁提出疑问或质疑,她都随时记录,下班后统一整理。业余时间便立刻行动,要么查阅资料,要么向甲午战争博物院的资深专家和同事请教,直到每个问题都得到准确答案才罢休。
  日积月累中,她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对甲午战争历史的理解也愈发深刻。更重要的是,她练就了“因材施教”的本领:给研学的孩子讲解时,会在他们感兴趣的大炮展品前着重展开,用生动细节激发好奇心;面对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观众,又能结合其特点调整讲解重点,让历史故事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种专业积淀,在重大展览中愈发凸显。2020年,她在威海讲解员大赛中获评优秀讲解员;2021一2022年,先后被选派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走在前 作表率’——新时代山东省省直机关党的建设成果展”的讲解接待工作。在建党百年大展中,她将山东党组织早期负责人王尽美、邓恩铭的革命活动,与甲午战争后山东沦为德国势力范围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正是因为有过甲午战败的切肤之痛,有过国土被瓜分的屈辱记忆,山东的先进分子才毅然踏上救亡图存之路。”这种跨越时空的历史勾连,让听众频频驻足。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黄思淇再次担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的讲解任务。
  她始终以“谦虚、谨慎、律己”自勉,在每次任务中都勤学不辍,以革命先辈的精神砥砺初心,主动承接重要讲解工作,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从业七年来,她的服务考评始终保持零差评,用日复一日的实践与成长,书写着一名讲解员对职业的敬畏与坚守。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黄思淇始终怀揣着让更多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初心。一次为一对父子讲解甲午战争的经历,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当听到观众感慨“听了讲解才对历史有了清晰认识,下次要带孩子来”时,她豁然明白:用生动的解读让历史文化被更多人理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何等神圣而值得自豪的事。
  “您讲的甲午故事,让我想起父亲参加过的台儿庄战役。”2023年,一位白发老人听完讲解后,颤巍巍地掏出珍藏的军功章。这个瞬间,让黄思淇更深刻地触摸到“传承”二字的重量:红色故事从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长河。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旺季时,她和同事们每天清晨7点到岗,傍晚6点才离岗,中午连轴转,只要有观众需要,总能立刻带着笑容上前服务,但黄思淇愈发热爱这份忙碌:“它让我的生活既充实又充满意义。”
  在她看来,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更印证了一个道理: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红色江山凝结着千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真正懂得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如今,黄思淇期待能有更多机会走出景区,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搭建起红色景区与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让人们跳出书本,到现场“真听、真看、真感受”。(来源:中国青年报)
  签审:张军涛
  复审:孙美玲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