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胶东

丹心报国平生志——“擅长拔据点”的模范指挥员阎川野

2025-09-19 编辑: 郝暖
丹心报国平生志——“擅长拔据点”的模范指挥员阎川野
 
  胶东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他虽然右耳失聪、右眼失明,但丝毫不影响冲锋陷阵的勇猛,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胶东军区“擅长拔据点”的模范指挥员,用英勇无畏、坚韧不拔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他是从胶东大地走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军长阎川野。

阎川野
 
  身先士卒勇无畏

  阎川野,192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石硼阎家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8月,阎川野担任农村小学教员,后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荣成抗战文化供应社工作。抗战文化供应社是抗战时期宣传抗战文化的主阵地,致力于启蒙群众和乡村建设,引导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斗争。阎川野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在历练中逐渐成长。
  此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胶东大地,在国破家亡之际,阎川野于1939年3月毅然参军入伍,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岁月。
  1940年2月,参加胶东地区东海第二次武装起义,担任二大队三中队副分队长,同年3月,任荣成县大队秘书。1940年5月,阎川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荣成县大队三中队指导员、东海独立团三营七连指导员、东海军分区特务一连指导员,东海独立团一营副教导员等职。
  阎川野加入革命队伍后,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42年,当时的阎川野仅仅是八路军中的普通指导员,勇猛冲锋在最前面的阎川野在攻打敌军据点时被子弹打中耳朵,颈部受伤。等战斗结束救援赶到时,弹片的深入及当时医疗设备落后,受伤的耳朵未能及时医治,弹片一直留在阎川野耳朵里,伤口恶化感染、化脓,直至彻底失去听力。
  1943年12月初,东海军分区首长制定了对敌开展冬季攻势的作战计划,首攻尺坎。尺坎位于牟平城至水道之间,是一个较大的村庄,而水道是当时日军突入东海根据地钳制垛山、昆嵛山的一颗硬钉子,尺坎就是水道和牟平城之间的重要连接点,所以拔除尺坎据点非常重要。阎川野率领一营一连担此重任,12月22日晚,强攻尺坎敌据点战斗中,阎川野带领突击队将南堡炸开,后因炸药用罄,对敌北堡只好强攻,他率先和二排长等四人向敌碉堡摸去,因战斗组织有力,很快全歼敌人两个小队,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但冲在最前面的他,在靠近碉堡底层时被敌投下的手榴弹炸伤。
  战后,阎川野被送到军分区医院检查,伤势非常严重,头部右侧十多处有弹片,右肩和脖子右侧的弹片可以取出,头部有的弹片较深,则无法取出。由于手榴弹是在眼前爆炸的,剧烈爆炸导致的杀伤力无法想象,阎川野的右眼被打掉了半个眼球,根本没有办法复明。
  右眼失明对于阎川野的作战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他坚决要求留在野战部队战斗,通过刻苦锻炼,很快又冲杀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1944年3月12日,在激战南台的战斗中,阎川野右手负伤,不顾伤痛继续率部冲击。阎川野在任指导员的3年间,与两任连长一起并肩作战,先后共拔除敌据点9个,攻下碉堡20个。同年4月,在东海军分区庆功大会上,他被胶东军区选为“擅长拔据点”的模范干部,并在反“蚕食”斗争大会上介绍了攻克敌人碉堡的经验。

  突袭龙须显神威

  1944年秋季攻势后,侵威日军被迫龟缩到威海卫军港和石岛、龙须岛两个孤立据点里。其中龙须岛据点是日军在荣成的重要据点,设在成山头灯塔附近,由于龙须岛港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这里还有一座导航灯塔,岛上驻扎着30余名日军和一部分伪军,海湾里经常停泊着两艘舰艇,配合岛上日军的行动。
  早在1943年夏天阎川野就曾到岛上进行侦察,已经基本掌握那里的情况,由于当时部队的首要任务是反顽斗争,因此攻岛行动被迫推迟了将近两年。1945年4月14日黄昏,东海军分区参谋长张怀忠与东海独立团一营副营长许万昌、副教导员阎川野率东海独立团一营的一、三连和荣成独立营一连突袭龙须岛据点。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各连队行动协调一致,从包围敌人到打响战斗只经过较短时间,几乎是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完成的。当进攻至龙须岛中心地带日军据点时,遭到敌人拼命顽抗。由于独立营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且敌据点用厚石块加水泥砌成,强行攻坚很难奏效。为防止威海之敌增援、尽快结束战斗,阎川野命令一、三连组织起两支突击队由东、西两面进攻,一连突击队很快夺取敌人弹药房,三连突击队架起梯子攻入院内,但仍有日军躲在石缝后顽抗。敌人凭借天色已黑隐藏在暗处,很难判断其具体位置,手榴弹也难炸着目标,战斗暂时陷入僵局。
  战斗胶着之际,阎川野发现不远处一栋木楼前竖立着一根竹竿,眼前一亮,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指挥大家把每根长竹竿顶端绑上几颗手榴弹,尽量别把竹竿压断,另用细绳子牵着手榴弹的弹弦,利用敌人火力死角将特制的“长柄手榴弹”从据点石缝中塞进去,对隐藏其中的顽敌进行精准打击。同时命令一、三连集中所有射手,专打露头的敌人。
  经过5个小时英勇奋战,至4月15日凌晨突袭龙须岛战斗胜利结束,据点内日军被全部消灭(毙伤25名、活捉11名),伪军全部投降,另缴获钢炮1门,重机枪1挺,几十支长、短枪和100多箱弹药,海湾内的日军舰艇见救援无望,只好灰溜溜地逃跑,龙须岛据点被拔掉,敌人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了。
  战斗胜利后,胶东军区给予通令嘉奖。一连副指导员冷世泽编写的一首新歌在几个连队传唱开:龙须岛上好险要,好像一把杀猪刀。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海面上渔船飘飘。旧社会,龙须岛,一片乌云天空罩。就在四月十四号,八路那神兵天下掉,噼里啪啦打了一宿,缴下了重机枪钢炮。从此那龙须岛,一幅风景多美妙!
  1945年6月,阎川野入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学习,专门研究打攻坚战的战术和经验。8月1日,指挥独立团一营进攻长峰据点,部队用从龙须岛缴获的轻重武器向长峰据点猛烈开火,对敌工事实施连续爆破,炮弹上下轰炸敌碉堡,敌被迫缴枪投降。此战共歼伪军一个中队,缴枪70余支。

  舍生忘死救战友

  长期作战中,阎川野多次率领突击队作战,5次负伤,右眼失明,右耳失聪,被定为二等甲级残疾。

1948年冬,阎川野淮海战役追击徐州逃敌时留影。
 
  解放战争时期,阎川野历任山东军区警备第四旅七团一营教导员,山东军区第六师七团政治处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七十六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九团团长。率部参加了昌邑、胶(州)高(密)即(墨)、莱芜、白马关、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周村、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斗、战役。
  在生死考验中,阎川野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据电影《三进山城》的编剧赛时礼回忆:“1946年秋,胶东六师七团主攻昌邑城,当时川野是七团政治处副主任,我是师部作战科副科长,当部队打开城墙突破口,敌人反扑夺回时,川野和我正在城墙下一幢小屋里研究夺回突破口的办法,一颗炸弹在屋顶爆炸,川野一下子扑在我身上,并顺手拉了一个板凳放在我头顶,房顶塌了,木头正好落在板凳上,我幸免于难。是川野救了我一命,我俩结下生死之交。”

  献身军旅甲未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二三八团团长的阎川野率部入朝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并在长津湖参与围歼美军王牌“北极熊团”,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后率部参加了五次战役和金城地区防御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2年8月1日,阎川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
  阎川野在数次战斗中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53年,任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参谋长、副师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9年,任二十七军副参谋长;1963年,任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1967年,任二十七军参谋长;1969年,任二十七军副军长;1970年4月,任二十七军军长。阎川野戎马倥偬数十载,为新中国诞生和军队现代化、革命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探索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阎川野军长(右)和二十七军党委成员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时讲述淮海战役的作战情况。
 
  1962年,组织所属部队圆满完成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任务,随后在步兵七十九师组织召开全军营以上军事主官训练现场会,编写训练教材。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阎川野奉命率部北上进驻张家口、宣化地区,后又顺利移防石家庄,圆满完成紧急战备任务。阎川野担任军长的13年间,坚持从严治军,科学施训,组织实施了许多重大军事训练活动,同时在部队日常管理、基层建设、农副业生产等工作上倾注大量心血。注重人才培养与选拔,为促进部队干部年轻化作出突出贡献。他十分重视基层建设,率先在全军推广团办生活服务中心,受到总部和军区的表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首都周围的八大集团军》一书记载:1970年至1983年13年间任27军军长的阎川野,是有名的“独眼战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唯一的“独眼军长”。
  1984年6月,阎川野担任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正军职顾问,积极参加院校建设工作,为培养新时期现代化军事人才尽心竭力,作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5月,离职休养。阎川野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当选为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3月26日,阎川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阎川野戎马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为军队建设呕心沥血,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他顽强勇敢、冲锋在前的英雄事迹,永远铭刻在红色胶东历史记忆中,他是胶东人民心中永恒的英雄!(来源:Hi威海客户端)